眾生與佛本無分彆,隻是佛沒有妄想,沒有執著,當眾生得悟,看破,放下,做到見心明性,那眾生便是真佛。”
地藏聖者的觀點,可以代表一條路,佛門之中凡是走出自己道路的修行者,基礎理論皆與蘊果諦魂所言類似。
在此基礎上,根據自身際遇,墨傾池進行了延伸拓展:
“人世如苦海,無邊無際,若想在其中尋得方向,便需要船,需要漿。
走在你前麵的佛,便是你之方向,也可作為你之漿,同樣也是你之引導者,待你脫離苦海,你便同樣是佛。”
看似說的佛理,其實墨傾池所表達的,卻是他自己的經曆。
若非有藺重陽的指點與引導,他要想走出自己的路,最少還得再蹉跎數甲子,就算屆時功成,也不一定有如今成就高。
墨傾池的論點,被劍子仙跡接續,話語之中所道出的,卻是數不儘的無奈:“所謂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便是缺一名合適的引導者。
然而,勸人之人尚未成佛,又談何引導他人成佛。”
作為在場眾人之中,曾經唯二,如今唯一的正經散修,他真正經曆與了解過底層江湖。
這是兩條不同的路,夏承凜等人出身雖高,卻同樣願意將自己放在平凡的立場,與蒼生共同前進。
隻不過,佛門有佛門的局限,道門有道門的追求,儒門有儒門的理念。
“所謂屠刀,並非手中有形之刀,而是眾生對生死煩惱,五欲塵勞之執著。
放下雖然不易,但如果能夠放下,自然能夠得悟。”佛劍分說的話語之中,不僅有禪理,更是意有所指。
就在眾人各抒己見之時,另一邊也在針對此事進行討論。
“錯便是錯,過便是過,惡者未付出絲毫代價的贖罪,與自欺欺人又有何異?”
對於滅度梵宇的渡世三昧,修行負業法門的樓至韋馱,自然難以認同。
“法宗之中條律嚴苛,若放在平時,這也算不上什麼大事,但當時尚處於戰時。”星宿一奇說得很隱晦,但在場眾人都不是簡單的人物。
說到底,還是問菩提太過年輕,有那一腔熱血自是好的,問題就出在,當時雙方還在交戰。
“皈依不能洗去罪業,但卻可以換個方式讓他們接受懲罰,以當時的情況,給他們一個贖罪的機會,亦未嘗不可。”
彌陀子態度亦是相同,到了他們這個位置,就算滿腔熱血未涼,依舊要從大局考慮。
聽得三人的話語,一旁的月無缺心中感歎,能坐到他們如今這個位置的,一個比一個心黑。
回過頭來想一下,自家兄長對待異殃猂族的態度,好像也是同樣的道理。
把彆人洗腦,然後派出去自相殘殺,確實是相當不錯的決策。
最少,站在三教與苦境蒼生的角度上,這個決策沒有絲毫問題。
“幫他走出來容易,但他們師兄弟之間的事情,得靠他們自己。”
儒門方麵,因為藺重陽與太學主沒在,所以隻有非常君一人在此。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