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已經在電報中說了,我需要知道,為什麼要提前發動,你要做的就是說服我,全方位的。”劉一鳴雙手十指交叉,看著孫載之。
“我……”明明已經想好怎麼說的孫載之聽到劉一鳴這麼說,一下卡住了。
“坐下說,不著急,你可以組織一下語言。”劉一鳴對著自己對麵的椅子伸出去,示意孫載之不要緊張。
“呼~”孫載之坐了一會兒,調整了心態,重新開口。
“老妖婆在時,能巧妙的平衡各方利益,使地主,官僚,士紳,以及從他們之中延伸出來的資本家,都擁護著他們的正統地位。”
“這些人掌握著青帝國命脈,人口,土地,稅收,武力,商業,甚至是主流思潮,沒有這些人的支持,想從內部進行改變是不切實際的。”
“並且,為了維護統治,老妖婆也確實做出了改革和讓步,讓青帝國上下看到了希望,不願意用武力進行變革。”
“老妖婆死後,這些人又推舉著小皇帝登基,又推上去一個太後,搞出一個攝政王,希望延續老妖婆在時的進展。”
“滿大臣與漢大臣互相對抗,漢大臣內部也分為幾派,圍繞在袁宮保或張南皮身邊,達成一種平衡。”
“但是,現在張南皮死了,袁宮保因為天津失守,正在將勢力向關外轉移,載灃也因為一敗再敗,威望大損,
青帝國正處於權力爭奪的混亂之中,時機已經成熟!”
孫載之說話時全程低著頭,看著桌子。
“你也說到了地主士紳們,也知道了他們是最大…中立派,他們想要什麼你知道嗎?”劉一鳴皺著眉頭。
他不是來聽孫載之分析這個問題的,但是這也算一個理由,隻是不怎麼充分。
僅僅因為權力爭奪引發的混亂,不足以讓青帝國發生根本性改變,南華現在在青帝國的力量並不強大。
雖然比楚軍強很多,但此時的局勢還沒有到那個天下皆反的地步。
真正讓青帝國失去希望的,是青帝國推出的皇族內閣。
內閣十三位大臣中,有九位滿貴,這九人把控了所有軍政重要部門。
“剛剛過去的各省谘議局第一屆常會結束了,雖然這開了皿煮政憲之先河,但是地主的要求並沒有得到滿足。”
“谘議局沒有實質權利,各地官員完全可以不管普通成員的訴求,而那些特殊成員,也沒有必要到谘議局去提出訴求。”
“我通過調查發現,已經有四成地主對延續這個封建專製國家產生了動搖,當然,這些人並不可靠,但隻要他們猶豫了就行。”
孫載之將一封內容詳實的報告遞給了劉一鳴,內容不少,劉一鳴囫圇吞棗的看了將近半小時。
“你考察過新軍嗎?”劉一鳴揉了揉太陽穴,閉著眼睛說道。
其實推翻青帝國就兩個難題也是兩道阻礙。
一個是地主士紳資本家等,
另一個是青帝國賴以維護統治的暴力機構——新軍。
當然,實際上由於新軍風氣更加開化,見識更多,反而成了另一個黨人聚集地。
“這個我有所考慮,進行了簡單的調查。”
“第二十一混成協中,營以下軍官近四百人,其中約三成來自各會社黨派,或傾向於革命。
營以上軍官中,也有兩名管帶傾向我們,且聽聞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黎宋卿也傾向於改變,同情革命,
我這次回來之前去找過他,但是他當時不在三鎮。”
“由張彪率領的一個鎮中,僅有三十多名軍官來自各會社,同情革命的,也不足兩成,且並沒有高級軍官。”
“如果我們發動的話,第二十一混成協很可能成為我們的補充力量,而其餘楚軍也沒有足夠的精力阻止,湖廣可一攻而下。”
孫載之隻是說,但是沒有拿出相應文件。
長久的沉默之後,劉一鳴歎了口氣。
終究是變了。
“根據我掌握的情報,初北洋六鎮和新建八鎮外,其餘各省新軍皆有革命黨存在,他們是能爭取的力量。”
“至少,讓他們在發動之初不要阻撓我們,才有精力應對更複雜的問題。”
劉一鳴看著孫載之。
“陛下認為,我們最大的問題是?”孫載之眼前一亮。
“首先,爭取能夠爭取的力量,減少內耗,以防備日本。”劉一鳴將一份北洋的信件拿了出來。
孫載之接過信,信中說的是南華支持北洋在三省地區的工業建設問題,還有北洋希望得到南華的指導,建立一些工事。
“失去天津和直隸總督後,在發動之初,北洋不會出動,當然,之後會不會被載灃收買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