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外輕輕的腳步傳來打斷了斐潛的思緒,有一名親衛來到了堂下稟報說是衛留前來。
斐潛收拾了一些心情,見到衛留之後,卻看見衛留麵露難色,便問道:“孟連可有難事?”
衛留忽然離席拜倒在地,叩首而道:“臨汾三老欲求見中郎……然留身份低微,故而……”
三老?
斐潛皺了皺眉,沒有立即叫衛留起身,而是在心中沉吟起來。
三老之政策,從漢高祖就開始了。劉邦將其作為一項國策,下令道:“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複勿繇戍。”
臨汾自然作為縣一級,有縣三老一人,三老並不是縣廷屬吏,而是自成一係,與縣令、丞、尉共同教化百姓,沒有祿秩,隻是享受免服徭役的優待。
三老率眾為善,是要三老從德行方麵來教化民眾,縣吏重在“牧民”即刑政治理,而三老重在“導之善”即道德教化,二者正好可以互補,這其實是漢代統治集團內部的共識。三老儘管不是吏,需要政府承認或任命,但是其實也就是政府統治力量的向下滲透。
漢朝和秦朝的區彆就在於此,雖然同樣是按照郡縣劃分了政治管理結構,但是明顯漢代在鄉間地頭上側重了原有的鄉土民俗,三老就是在公法和民情之間博弈的結果,為維護漢代鄉裡秩序起了很大作用。
然而任何的政策製度,在實行了一段時間之後,總會有一些變形……
原本三老隻是教化之職,並沒有政事之職,但是未免地方豪右把持了經學,然後自然得隴而望,或是仗著家族權勢對於郡縣之內的事情加以乾涉。
然而郡縣之中的官吏,也慢慢的有涉足於教化這一塊的內容,地方小吏以仁德化民的記載多了起來,“勸人生業,為製科令,至於果菜為限,雞豕有數,農事既畢,乃令子弟群居,還就黌學”。
到了現在,多數三老已經不再像漢初一樣專門的執掌教化,三老這種半官方的職位也逐漸的模糊化,一些是完全的虛化了,一些卻涉足到了基層的政治體係當中。
“臨汾三老……”斐潛看著衛留說道,“……可是衛氏之人?”
衛留再扣,說道:“正是,乃本家大父,諱名望,字伯瞻……”
三老雖然在官僚科層化的加強而不斷演化,但是在鄉間低頭,還是具備了相當大的名望,雖然不掌握實權,但是其影響力和聲望,往往都是確實存在的。
教化啊……
斐潛看著衛留,歎息了一聲,說道:“孟連,起來吧。此事遲早要來,非汝一人之力可阻……何時欲來?”
多半是沒有什麼好事,但是避而不見也並不是辦法,而且還讓衛留先行通氣了,禮節上也沒有什麼問題,所以還是要見上一見的。
至於……
也就隻能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了。
衛留從懷裡摸出了一木質名刺,雙手舉之過頂,遞送了上來。顯然這是已經衛氏安排好了,讓衛留前來知會的,因此衛留才會一開始就下跪賠罪。
斐潛接過了名刺,微微眯縫了一下眼。
還用的是“刺”而不是“謁”……!110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