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點溫度。”
齊盛盯著屏幕上的溫度數值,提醒飛控。
“提早打開除冰裝置。”
因為海拔高,現在這架無人機的高度在八千米左右,機身上的傳感器顯示溫度現在無人機所處的環境溫度是20度。
這是個非常要命的低溫。
通常大型客機上都會有除冰係統,機表麵或內部的水汽凝結成冰晶或霜的現象。結冰會影響飛機的氣動性能、控製性能、重量和平衡,甚至會造成發動機停車、儀表失靈、通訊中斷等嚴重後果。
無人機也不例外。
這種無人機是螺旋槳式無人機,配備的是4缸活塞發動機,相比起客機和戰鬥機那種噴射型發動機,除冰對於它來說更為重要,否則一旦結冰嚴重,甚至連螺旋槳都會凍住無法運行,輕則喪失部分升力高度下降,重則直接墜機。
還有無人機上的前視紅外/d攝像機,鏡頭同樣會因為結冰而變得模糊不清。
雖然無人機現在沒有結冰警告,但齊盛讓飛控提早打開除冰裝置,為的是進入偵察空域後能夠及時展開偵察,避免到了偵察空域才出現結冰現象,再浪費時間除冰會占用偵察時間,甚至影響偵察效果。
“明白。”
飛控立即啟動了除冰係統。
“提升高度。”齊盛下達第二道指令。
“提升高度?”飛控吃了一驚,他有些不相信自己聽到的,於是說:“已經八千米了。”
齊盛的臉比雪山上的雪還冷,一點表情都沒有,依舊輕輕撓著自己的下巴,目光沒離開過屏幕:“飛到8500。”
“是……”
飛控額頭上滲出一層細密的汗珠,但還是執行了命令。
這是一個超過接近極限的高度。
這架無人機的出場參數最高就是8000米,因為是中距無人機,因此隻能飛這個高度。
可服從命令就是軍人的天職。
指揮官既然下達命令,飛控隻能執行。
他輕輕推杆,加大發動機的馬力,調整姿勢開始拉升。
隔著屏幕,飛控仿佛都能聽見馬達的嘶鳴。
他真擔心無人機會忽然失控。
超過說明書上的理論生限製,可能發生的問題就會很多,比如發動機熄火、機翼表麵結冰、係統內的液油凝固、操縱舵麵結冰失效、電瓶因為溫度低而沒電等等……
不可知的因素太多……
超出了設計使用範圍,很多本來正常的係統最後也可能因為低溫和缺氧而失去效能。
“航線修正,向左30度。”
齊盛繼續發出指令。
飛控腦門上的汗有多了一層。
一旁的鏈路、載荷、情報分析等人的額頭上齊刷刷滲出了汗珠。
向左修正30度,已經改變了原定航線。
原定航線是為了避免被地方防控武器識彆和鎖定,所以采取繞邊飛行,儘量避開敵前沿防禦陣線,現在是直接穿過敵前沿防禦陣地右側飛過。
站長想要說什麼,嘴巴動了幾下,最終還是什麼都沒說。
齊盛依舊麵冷如冰。
他的心裡有數。
這個敵前沿陣地海拔居然比自己所在的位置還低,是在一大片凹地裡頭,顯示高度是4000米,比自己這裡還低一千多米。
這就有意思了。
為什麼設置這麼個點讓他們去偵察?
齊盛認為裁判組又不是傻。
不會毫無理由將一個偵察點設置在這種地方。
起初審圖定路線的時候,他已經發現這個問題了,但他還是留了個心眼。
先用最保險的路線,避免這是裁判組出題故意將錯誤數值標上區。
畢竟其他區域的海拔都在5000以上,隻有這個前沿陣地的海拔少了一千多。
看起來太蹊蹺。
這裡的地形,齊盛不熟悉,沒實地走過。
所以製定路線時候采取最保守的路線,那就是繞飛,低空快速進行拍攝。
不過腦海裡早有一個備用的路線。
那就是穿過防線側翼,拉高高度,一次性全拍。
隻要飛控控製得當,情報分析員能夠準確抓拍並判定目標坐標,那將會大大縮短這次偵察的時間。
還有一點,在這種高海拔山地裡的敵防禦陣地,一般大型防空裝備很難運達陣地,所用的都是肩扛式防空武器較多。
而大多數的肩扛式單兵防空導彈很難超過4000米射高,將無人機拉到8500高度,對方很難進行有效攻擊。
隻是他這一險棋可把控製艙裡的幾個兵都驚到了。
“你們放心,這款無人機的性能我清楚,8000是比較保守的數值,能飛8500沒問題。”
能飛?
幾個兵心想。
連長都這麼說了,能飛就飛吧!
8200……
8300……
8400……
每提升一百米高度,飛控的心都往上提一點。
他生怕下一秒,屏幕上就會彈出紅色警告標記。
8500……
“到達指定高度!”
飛控連忙彙報。
“保持住,按我說的路線飛。”
齊盛還是老樣子,沒表情,撓下巴。
……
出發地,大帳篷,裁判組綜合中心。
麵前的一排排顯示器裡監控著每一架參賽無人機的飛行軌跡和拍攝畫麵。
這是同一個數據平台同一個數據鏈上的實時傳輸畫麵。
在這裡,能同時看到五個參賽組無人機上的所有畫麵。
裁判組的副組長指著一個屏幕上。
“有人直飛了!”
他這麼一說,其他裁判的目光紛紛轉向這個他所指的屏幕。
屏幕上的軌跡顯示,這個分隊的無人機正在穿越敵前沿陣地防線,偏右側。
“是猛虎旅的無人機。”一個裁判笑道:“沒想到還真有膽大包天的啊?”
“這可不是膽大包天。”一直盯著屏幕的裁判組長開口了:“他是胸有成竹,你看看他的高度,拉到8500了。”
“齊盛是真不怕無人機失控啊?”有人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