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陳沒叫到老孫會這麼問他,愣了一下,然後說:“我……我就是個搞後勤保障的,300米你讓我打一張還行,一張,沒問題。”
老孫嗤地哼了個響鼻說:“小陳你來這幾年了?”
小陳其實在老孫麵前才是小陳,小陳都二期快三期了,兵齡不短。
小陳說:“三年了。”
老孫說:“是啊,你都三年了,他來這裡才六天,他現在能打4張,300米,你也好意思叫他小菜鳥?”
小陳老臉一紅:“他不一樣,他是集訓隊員。”
老孫說:“再怎麼說,他兵齡比你短了五年。”
小陳不知道哪招惹了老孫,趕緊轉移話題:“老孫你說這小子到走的那一天,能打到3張嗎?”
老孫朝著李正的方向呆呆地看了一陣,轉頭對小陳說:“你說呢?”
小陳笑道:“我看不可能,我說的是800米距離那種,他打不了3張,3張那是這裡狙擊手的畢業水準了。”
老孫說:“小陳,我給你說個故事,想聽嗎?”
聽說老孫要講故事,小陳當然願意聽。
因為老孫很少跟其他人講什麼故事,不過小陳知道老孫是個渾身都是故事的老兵,比如老孫的那條腿是怎麼傷的?他倒是很想知道。
“您說您說。”小陳趕忙拉過一張椅子坐下,滿眼期待地看著老孫,等他講故事。
老孫問:“我說的不是我的故事,是我們解放軍前輩的故事,也是我們現在這一行的。你知道咱們當年抗美援朝時候誌願軍的槍炮壞了,是怎麼處理的嗎?”
這個問題讓小陳有些猝不及防。
他沒料到老孫的思維跳躍怎麼那麼大,忽然就扯到抗美援朝的誌願軍前輩身上去了。
不過,他還是如實回答了:“總不能丟了吧?當然得修不是?”
老孫說:“對,當然要修,我們那時候多窮呀,丟哪舍得?我們剛入朝的時候武器裝備還沒有得到援助,很多都是抗日時期的裝備,哪怕就這樣,也是我們的心肝寶貝,壞了也得修。我們當時在後方也有地下兵工廠,我說的這個小組隻有6個人,領頭的組長叫做程山堂。當時手頭上啥都沒有,跟著大部隊就進了朝,在平康以北的山裡頭建立了咱們誌願軍軍需科的地堡裡頭建立起了一個兵工廠。”
“當時他們接到第一個任務是將繳獲得來的30多門60迫、10多門82迫、9挺重機槍、30多挺輕機槍、60支步槍用最短的時間修好重新送往前線。小陳你猜猜,他們手頭上都有啥工具?”
小陳想了想,看了一眼老孫的工具台。
工具台上的改槍、修槍等工具不少,但都是寫先進貨,包括激光儀器和電動器械。
那時候當然不可能有這玩意。
於是目光落在了工作間的一隅,那裡是機床之類的大型設備,這在當時的條件下當然也不可能有。
這可把小陳給難住了。
最後隻能搖頭:“猜不出來。”
老孫說:“我給你數數他們都有啥工具——其中包括一把鋼鋸、8寸扁銼3把、小鐵錘2把、手搖鑽一個,還有一個是美軍逃跑時候丟棄的虎頭鉗,說句難聽的,這點家當個放在如今就連家庭個人工具箱裡的設備都不如。第二天開工前,他自己從外頭回來,肩膀上就扛著個20來斤的虎頭鉗回來,大家一看都懵了,問他這寶貝是從哪來的?”
“程山堂這才告訴大家,這個龍頭鉗是他用8個鎬頭改出來的,原來他從入朝一路上就開始各種撿零碎,什麼炮彈片、裝備零件、廢鋼廢鐵,反正見啥見啥,攢了一大堆。就靠這些撿來的東西,把這批武器裝備全修好了,在後續的一年裡,你知道他們就靠這種撿破爛的方法和自己改裝,修好了多少裝備嗎?”
小陳已經聽呆了,他根本連這位前輩的事跡都聞所未聞。
老孫最後揭開謎底了:“他們在一年內共修好各種炮530門,機槍1220挺,自動火器1549枝,步、手槍近4000枝,車輛120餘輛。”
小陳的下巴已經直接摔地上去,碎了……
怎麼可能?!
簡直就是比神劇還神劇。
老孫最後歎了口氣道:“這就是不放棄、不認輸的精神,而不是像你這樣,遇到一個難題首先想到的就是三個字——不可能。”
靶場裡,射擊位置上,李正打完一組,正在等待出靶。
忽然感覺身後有人拍了拍自己。
他下意識回頭,看到了老孫。
更令他驚訝的是,老孫手裡拿著一支槍。
那支85狙!
老孫把槍放在射擊台上,然後問李正:“想試試這槍嗎?”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