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西普魯士方麵軍、中普魯士方麵軍,及預備軍等3個方麵軍,於西、南兩個普魯士戰場上勢如破竹,大殺四方之際,作為輔助戰場的東普魯士方麵軍,還有更遠的波蘭方麵軍,合計16萬大軍,也依照法軍統帥部及總參謀部設定的軍事方案,積極穩步的推進。
這其中,席塞爾中將指揮的“東普魯士方麵軍”的作戰目標,就是沿著維斯瓦河向北攻擊,並在克拉科夫臨時政-府策動的大波蘭地區的起義軍,及馬塞納的波蘭方麵軍的配合下,奪取華沙、羅茲、托倫、但澤(波蘭語,格但斯克),最終拿下東普魯士的首府,柯尼斯堡,徹底截斷威廉三世及家人通向俄羅斯避難的道路。
至於馬塞納的“波蘭方麵軍”,除了配合東普魯士方麵軍圍剿普軍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防禦從波羅的海南岸的柯尼斯堡,到波蘭涅曼河的邊境線。
其麾下包括儒貝爾的第14軍、波蘭自由軍團的一部,捷克、斯洛伐克與匈牙利人組成的喀爾巴阡兵團,合計8萬兵力。
雖說此時,保羅一世已將波蘭邊境上的軍隊,大部分調往芬蘭方向,但依然保留了3萬的正規軍,以及數量不詳的仆從軍。
安德魯明確指示馬塞納,在必要的時候,法軍需向對岸的俄國人,展示一下自己的強壯肌肉,打一兩場小規模的因為“軍事地圖標注錯誤的緣故,而導致法俄雙方產生誤會的戰鬥”……
視野回到“東普魯士方麵軍”,其下屬部隊主要是勒費弗爾的第6軍,東布羅夫斯基的波蘭自由軍團主力,還有一部分來自瑞士和荷蘭的輔助軍隊。
需要說明的,作為克拉科夫政權首腦的巴爾斯伯爵,原本是建議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繼續擔當波蘭軍團的總指揮,然而淡泊名利,一心喜好美女、美酒與安逸生活的波尼亞托夫斯基拒絕了,出人意料的,他居然推薦了與自己關係並不太好的東布羅夫斯基將軍。
單從軍隊配屬上看,東普魯士方麵軍的戰鬥力,要遠遠遜於西普魯士方麵軍、中普魯士方麵軍,及安德魯親自統帥的總預備軍。
不僅如此,東普魯士方麵軍號稱是10萬之眾的多國聯軍,但實際總兵力不過7.5萬人,這其中:法國第6軍為2萬,波蘭自由軍團4萬,荷瑞兩國的輔助軍團不過1.5萬。
但如果將波蘭境內的那些接受了克拉科夫臨時政-府領導的,林林總總、形形色色的各地自衛軍、民兵、起義軍,甚至愛國士匪們加起來,說中普魯士方麵軍有15萬兵力,也算是保守的估計。
依照最初的作戰方案,“東普魯士方麵軍”主要對手之一,是呂歇爾軍(獨立縱隊)擁有3個師,約2.5萬人。
隻是在正式開戰前,呂歇爾軍忽然就一分為二,分彆編入到霍恩洛厄軍團與布倫瑞克軍團。
這使得席塞爾調整了作戰目標,他先是將勒費弗爾的第6軍,聯合部分荷蘭與瑞士軍隊,組成了一個3萬人的勒費弗爾兵團,構成了東普魯士方麵軍的左翼。
勒費弗爾兵團的作戰方案,是從波西米亞地區的蘇台德山脈出發,進攻薩克森公國。
不過,等到薩克森大公奧古斯塔·弗雷德裡克三世,主動向安德魯法國臣服之後,勒費弗爾兵團原本入侵薩克森的命令,隨即被改為“和平的穿越薩克森公國”。
其後,該兵團將由南至北,封鎖易北河東岸,主要是防止威廉三世、王後露易絲,及一乾樞密院大臣偷渡易北河後逃亡柏林。
儘管在6月20日之前的戰鬥中,勒費弗爾兵團並沒有立下多少戰功,然而正是這一支法軍在易北河以東的存在,有力震懾了想要從哈雷、阿肯、貝恩堡、寧堡,直至馬格德堡一帶,冒險渡河的普魯士軍隊,給法軍12萬大軍圍殲布倫瑞克軍團,活捉普王威廉三世夫婦,以及大部分的樞密院顧問大臣,創造了有利條件。
等到佩裡尼翁指揮的中普魯士方麵軍的主力(約7萬人)進駐萊比錫之後,勒費弗爾兵團隨即撤離了易北河以東,新的作戰任務變成替代波蘭自由軍團,進攻普魯士的西裡西亞地區。
“雖然普魯士王國在瓜分波蘭之前,就已經在上西裡西亞地區擁有大量波蘭人口,但在波蘭瓜分期間,它卻是獲得了更多的普魯士籍的波蘭公民。
從普魯士統治開始,波蘭人就受到一係列針對他們及其文化的相關措施的約束,原來的官方語言,也就是波蘭語,取而代之的卻是被引入的德語。
憎恨,而且鄙視波蘭人的普魯士統治者,腓特烈大帝希望用傳播德語和文化的德國人取代他們,普魯士官員常常鄙視波蘭人,後者經常被描繪成"落後的斯拉夫人"。
在普魯士統治期間,波蘭貴族的士地被沒收,交給了德意誌貴族。長此以往,這些德意誌殖民者也就這麼定居了下來……”
上述的這幾段描述,源自另一時空,大英帝國編撰的《波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