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書的。
央視的專題還沒有播完,鐘長林就開始不停地接打電話。
如果沒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讓家鄉的身邊人‘更好一些’的心思,某個16歲的少年,不可能做出那麼多的事情。
於是,再次升華。
送戲下鄉。
這都火燒眉毛了,還看什麼雜誌?
陶丙立蹭地起身,想要去一趟二中,不過,表情變化了一會兒,想想剛剛電視裡那少年的種種,稍微猶豫,還是重新坐了下來,拿起一旁的電話撥到了鄭春家裡。
博藝的職工宿舍內。
有人想要去買一本少年的小說合集,《數不清的流年》,多美的名字啊,怎麼能不讀一讀?
有人想到了少年的集郵愛好,決定給他寫信,一定要挑最有意義的郵票。
關於征文,少年說,獨木不成林,希望同學們能和自己一起進步,讓大家在寫作上更好一些。
趙怡抬了抬手中雜誌:“我看雜誌呢。”
報道進行到這裡,央視引用了《青年日報》上堪稱經典總結的‘一舉三得’,讓劇團得到工作,讓酒廠得到宣傳,讓百姓得到娛樂。
央視似乎準確地猜中了熒幕前許多人的心思,於是,敘事再進一步。
想到了剛剛電視裡神采飛揚地唱著《花木蘭》的女子,想到了洪家,想到了就隔著一戶的那個少年鄰居。
葛蕾蕾家裡,一家人看完專題,姑娘就拉住父親,一個勁兒追問,自己交的朋友,厲不厲害?
葛父笑著說厲害。
divcass=”ntentadv”葛母卻補刀:就是年齡小了一些。
酒店餐廳內,電視裡的專題結束,沒想到還會有這種轉折的張群禮咒罵幾聲,思緒轉了轉,決定不能如此甘休,得再給那鐘長林上些眼藥。
專題結束,回味之前的五分鐘,想到某個少年作家的種種,許多觀眾都做出了一個個決定。
有人打算重讀一遍《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想著自己的一生,也要像那少年一般,‘不虛度’。
主持人準確抓住了其中的幾個字,‘更好一些’,並且聯係少年作品裡諸多對家鄉意象的描述,一步步契入主題:‘心係家鄉的少年作家’。
然後就看到了這一天正式發售的《商海》10月刊,封麵上加黑加粗的標題:《送戲下鄉,少年作家的天才策劃》。
關於送戲,少年說,看到身邊人生活不好,也就想力所能及,讓所有人都能過得更好一些。
……
真的有這麼一個16歲的少年,不僅是少年作家,還策劃了一場大型的商業活動,讓家鄉的許多人都因此受益。
自家丫頭那表情,那眼神,那動作……陶丙立頓時又覺得,某個‘信球’踩的不是狗屎,是牛糞!
對,牛糞!
如果說,專題報道進行到之前的‘征文活動’,電視機前的觀眾還隻以為某個少年隻是很有才華,人品也還不錯。當敘事進行到‘送戲下鄉’,看著鏡頭中群眾熙攘的熱鬨開戲場景,聽著某個酒廠老板講述少年作家設計廣告語裡的人文精神,還有工人們的笑臉和一車車往外拉的白酒,大部分人的感覺就變成了……這玩的吧?
怎麼可能?
張群禮旁邊,趙雪一臉的魂不守舍。
商都市花心路。
尋求合作的。
然而,鏡頭中,蘇杭親手寫下的‘送戲下鄉’地推方案手稿,還有一係列都指向某個少年的采訪人證,加上央視本身天然的強大公信力,無數的觀眾,又不得不相信起來。
訂雜誌的。
專題的最後,是一段訪談。
近處的人們,思緒也是各式各樣。
玉川河畔,鐘長林家。
關於寫作,少年說,從小喜歡,而且,也想賺一些稿費,讓父母過得更好一些。
陶丙立不服氣,反複撥了好一會兒,終於接通,立刻道:“鄭春,剛剛電視裡那個……我恭喜你個屁……是這,那個幫你策劃的小家夥,有空喊出來,一起喝幾杯啊?”
……
看完了報道,大家都很滿足,然後,還是要上學的。
新的一天。
雖然下著雨,秋意沁涼,但,生活啊,依舊是那麼的美好。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