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一麻袋
下午三點多鐘,鐘長林帶著秘書李晴剛從城西一個印刷廠查看《數不清的流年》印刷情況返回,就在博藝總部大廳裡被人截住:“老鐘,大忙人啊,總算等到你了。”
鐘長林立刻露出笑臉,迎上前握住一個矮胖中年的手:“老趙,怎麼還親自來了?”
眼前的矮胖中年名叫趙棟,是中原省東邊歸德市的一個圖書經銷商。
“這不是給你送錢嘛,”趙棟聽鐘長林問起,頓時一臉苦相:“為了湊夠給博藝的錢,我最近可是砸鍋賣鐵了,老鐘,那《數不清的流年》,你可不能再不給我發貨了吧?”
“說哪裡話,”鐘長林示意趙棟一起走向樓梯,也是轉眼間苦下臉:“兄弟我前兩年多不容易,你也不是不知道。現在好不容易火了一本書,到處都在要貨,可憐我們博藝連印書的錢都不夠啊,隻能大家給一點才能印一點了。”
“唉,都不容易。”
李晴跟在兩個滿嘴虛與委蛇的中年人身後,聽他們對話,簡直都要翻白眼。
不過,也真是解氣。
月初央視的報道之後,各地書商之前采購的《數不清的流年》紛紛售罄,一個個聯係過來,要求追加。
鐘長林在之前已經印製20萬冊的基礎上,果斷決定,再加印30萬冊。
同時,博藝也終於硬氣了一回。
這一次,各地書商,現款提貨者優先,其次才輪到隻支付部分定金的,你要是還想空手套白狼,對不起,一本也彆想拿走。
不僅如此,之前有拖欠博藝貨款的書商,除非先還款,否則,也是一本書都彆想。
鐘長林倒也沒有做太絕,畢竟很多書商欠久了,拖多了,一時間也拿不出那麼多錢。因此,默認隻要先還一半,大家就還是好夥伴。
至於下一半……
某個少年作家可是簽了三本書的合約呢!
於是,過往這段時間,博藝不僅憑借一本《數不清的流年》就累計獲得了超過300萬元的銷售款項,還收回了各地書商普遍拖欠許久的將近200萬的應收賬款。
單月進賬500萬,讓博藝一直困頓不堪的財務狀況得到了徹底的緩解。
眼前這一幕,就是又一位地方書商實在頂不住《數不清的流年》的熱銷誘惑,跑來還錢,順便拿貨。
今天已經是10月19日。
星期四。
截止之前的10月16日,《數不清的流年》上市滿一個月。
第一批20萬本,在央視報道之前,根據博藝的粗略統計,大概售出了16萬本,其中省內9萬本,省外7萬本。
10月5日的央視報道出爐,還不到之後的周末,各地書商就紛紛開始要貨。
於是,博藝開始第二次印刷。
到了最近,不足半月時間,因為某個少年作家的影響力還在持續擴散,許多地方的書商已經再次要求追加。
再加上博藝的財務狀況鬆緩下來,鐘長林拍板,這次一把加印50萬。
算上之前,恰好100萬。
按照某個少年作家當前的全國性熱度,追加的這50萬本,未來一個月時間,基本也能賣完。
至於《數不清的流年》的最終銷售潛力,說來也是唏噓。
九月份第一次訂貨會,因為一眾書商的集體玩賴,博藝預測,哪怕是較好情況下,全國銷量大概也就四五十萬本。
這當然已經是大賣級彆,卻距離鐘長林期待的百萬銷量還有很遠。
那之後,發現蘇杭的現場簽售效果很好,不僅能夠獲得書迷的好感,形成口碑效應,還可以引發媒體的進一步跟進,於是開啟巡回簽售。
然後,預期的總銷量,提升到七八十萬。
距離百萬,還有差距。
接著就是10月5日那天,央視的報道,徹底改變一切。
說起來,還是讓人不知道該如何評價。
如果隻是一段‘心係家鄉的少年作家’,蘇杭的熱度,最多能維持一月左右。然而,沒人能想到,某個少年作家的無心插柳,一個‘送戲下鄉’,將這份熱度大幅拉長。
因為這份讓各方‘一舉三得’的設想,不僅獲得了高層的關注,還將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
前段時間,中原省領導趕赴河元進行實地調研後,最近,外省的調研團隊也紛紛抵達某個小小的縣級市,隻為學習經驗。
因此可以想見,調研之後,各地相關的新聞報道裡,無論如何,肯定繞不開已經被央視定調的某個少年作家。
多多少少都要提幾句。
隻要提了,就是熱度,就是關注,就是銷量。
因此,在近期熱度最高階段迅速突破100萬銷量之後,博藝預計,《數不清的流年》,後續關注度哪怕不再那麼高,也至少還能再賣出100萬本,將總銷量推高到200萬以上的超級暢銷級彆。
兩百萬本啊。
國內同類型的圖書,近些年銷量達到這個級數的,兩隻手都數得過來。
就說博藝自己。
前一年的1994年度,累計出版了37本書,總銷量卻隻有160萬本,平均每本書銷量才4.3萬。
《數不清的流年》,一個頂所有。
鐘長林最近也因此越發慶幸當初同意了某個少年的‘預付十萬’計劃。
博藝給出的《數不清的流年》批發價是10元整,按照這本書未來一年內銷量突破200萬本計算,相當於自家出版社未來一年隻憑借這一本書就將獲得2000萬的營收。當然,肯定還有‘應收’部分。但哪怕隻是收回的部分資金,也足以支撐博藝後續的良性發展。
更何況,有了某個少年作家,博藝可不再是以前的軟柿子,誰想拖欠就能拖欠。
出版業務迅速上衝的同時,博藝還多了兩本主打雜誌。
憑借最初的‘一月九篇’和‘預付十萬’等噱頭,博藝旗下《青旭》的9月刊一舉衝到了17萬銷量。
進入10月,輿論炒作的熱度減退,《青旭》10月刊的出貨一度降到7萬本,隻剩下前一個月的零頭。
然後,央視報道,再次起飛。
終端具體售出多少還無法統計,但這個月,《青旭》累計發貨卻是已經達到20萬本,更重要的是,這一次,《青旭》還在很大程度上打開了省外市場,進軍全國,不再限於中原一隅。
全國市場有多大?
看看《讀者》,看看《故事會》。
就算《青旭》無法與這兩個業界巨無霸相比,按照某個少年作家提前很早就有的規劃,隻要後續運作得當,銷量達到百萬級彆,也絕不是什麼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