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抬起頭,對基爾霍夫問道:
“準備好了嗎,古斯塔夫,我要進來了。”
“我沒問題,教授。”
“那好,我倒數三個數,三...二...一...開始!”
“.....教授,反饋很劇烈,20...43...59...83....快滿了快滿了,教授再不停就要溢出來了!”
哢噠——
法拉第連忙終止了射線照射,輕輕抹了把頭上的汗水。
還好自己停的快,要不靜電計就要超限了。
沒錯,靜電計。
應該不會有人想到彆的地方去吧?
隨後法拉第走到靜電計邊上,掃了掃數值表:
“9.6x106庫倫.....古斯塔夫,剛才過去了多久時間?”
基爾霍夫看了眼手上的秒表:
“15.6秒。”
法拉第微微頷首,示意古斯塔夫將計算表清零。
接著又加入了一根熱電偶,第二次開始了照射。
整個流程與頭一次大同小異,唯一的變量就是隨著光線的照入,熱電偶很快開始升溫。
法拉第則掐著秒表,認真的記著數:
“12.5...13.4....15.6秒,停!”
喊停時間後,法拉第看向基爾霍夫,問道:
“古斯塔夫,溫度升高了多少度?”
基爾霍夫微微俯下身子,在刻度表上認真的比對了起來:
“唔......0.338度。”
法拉第將這個數字再次記到了筆記本上,用筆尖在下頭劃了道梗。
接著思索片刻,開始了最後一個環節:
解封剛才被密閉的磁極。
後世高中物理沒考過零分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如果隻受到到磁場力,那麼它便會做圓周偏轉運動。
歸納這個現象的人叫做洛倫茲,因此這個力又叫做洛倫茲力。
值得一提的是。
這個力的正確讀法應該是洛倫茲+力,也就是人名加上力。
類似的還有庫侖力,安培力等等。
不過或許是洛倫茲這個名字實在太過微妙了,所以包括許多高中老師在內的師生群體,都會管它叫做洛倫磁力。
1850年的洛倫茲還有三年才會出生,自然還沒法提出洛倫茲力的概念。
但另一方麵。
洛倫茲是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運動現象的歸納者,他首先提出了運動電荷產生磁場和磁場對運動電荷有作用力的觀點,不過卻不是現象本身的發現者。
早在1822年的時候,德國人歐文斯便嘗試過一個實驗:
他將一個帶電的小珠子放入磁場中,發現珠子會做圓弧狀的運動。
洛倫茲之所以能在相關領域青史留名,所作的貢獻並非隻是提出一種猜想這麼簡單,而是因為他歸納了f=qvbsin(v,b)這麼一個公式。
就像大家說小牛發現了萬有引力一樣。
這句話其實是一種比較普眾化的解釋,嚴格意義上來說是錯誤的。
但是大眾又沒有涉及到更深層次的必要,所以就有了這麼一個比較寬泛的說法。
靠著純理論能封神的人,在科學史上其實並不多。
因此對於法拉第他們來說。
通過調整磁場的強度,做到將磁場力與電場力互相平衡,並不算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在施加磁場後。
法拉第又關掉了金屬電極,觀察起了現象。
很快。
在電磁力的作用下,射線開始偏轉。
法拉第拿著放大鏡以及預先做好的刻度表,記錄下了偏轉的圖形。
接下來的事情就很簡單了。
隻見法拉第拿起紙筆,在紙上寫下了一個公式:
q=
ne。
這個公式的由來很簡單。
在第一個步驟中,法拉第利用靜電計測量一定時間內金屬筒獲得的電量q。
若進入筒內的微粒數為n,每個微粒所帶的電量為e,那麼q便是n和e的乘積。
接著法拉第又翻了一頁書,寫下了另一個公式:v2。
這個公式的意義同樣非常簡單:
經過同樣時間後讀出溫升,若進入筒內微粒的總動能因碰撞全部轉變成熱能,那麼上升的溫度便可以對標計算出總動能。
而微粒既然是粒子,那麼它的動能也便一定符合動能公式——防杠提前說一下,動能公式在1829年就提出來了。、v分彆為微粒的質量和速度,乘以微粒數就是總動能。
接著隻要求出最後磁極偏轉的微粒運動軌道的曲率半徑r,以及磁場強度h。v2r。
將上麵三個公式互相代入,最終可以得到一個結果:=2)(h2r2q)感謝起點,現在後台總算優化一些了.....),便是........
荷質比!
所謂荷質比,指的便是帶電體的電荷量和質量的比值,有些時候也叫作比荷。
這是基本粒子的重要數據之一,也是人類推開微觀世界的關鍵一步。
當初在聽徐雲講波動方程的時候,為了彌補法拉第的數學水平,曾經給他打了個高斯靈魂附體的補丁。
不過今天高斯已經到了現場,徐雲就不需要再考慮請神了。
隻見高斯取過紙筆,飛快的在紙上演算了起來。
五分鐘後。
這位小老頭隨意將筆一丟,輕輕的抖了抖手上的算紙。
隻見此時此刻。
紙上赫然寫著一個數字:
1.66381011ckg。
就在高斯準備吹逼兩句之際,他的身邊忽然又響起了一道熟悉的聲音:
“啊咧咧,好奇怪哦.......”
.......
注:
今天再做了一個次針灸,明天正常更新一天,後天爆更!!!!
求保底月票!!!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