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常聞言一愣,隨即不明所以地問道。
“為什麼要發錢?”
“匠人們給朝廷乾活,本就是天經地義之事,老夫為何給他們發錢!”
茹常這話就牽扯到大明的戶籍製度了,按照大明的製度,匠戶每年要給朝廷白乾三個月,或者每隔三年,白給朝廷乾一年的活當做賦稅。
因此,大明不管是中央朝廷,還是地方官府,招募工匠做工之時,彆說給他們發錢了,有時候連口糧都得自帶。
隻有一少部分非常優秀的匠人,才會受到朝廷的優待。免費提供餐食,每月還有少量的額外賞錢。
這也是大明匠籍製度最大的弊端,可謂是最大限度地拉低了匠人乾活的積極性,使得大明的軍工產品一代不如一代。
在王朝初期的時候,還可以靠開國之君的權威壓製。等傳承了幾代皇帝之後,這種製度必然難以維係。如果強行維持,其結果就是土木堡,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喪權辱國。
就拿明朝的火器來說,到了明朝中期之時,邊軍就基本上放棄了火銃等火器的使用。
因為這東西不僅發射慢,還經常炸膛,炸傷自己人。
由此可見,大明的軍工產品質量下滑得多嚴重。
朱允熥不懂這些,但他懂得要想讓馬兒跑得快,就得給馬兒吃草的道理。
光靠畫餅連個孩子都騙不住,又豈能忽悠住那些隱入塵煙,直麵現實的底層工匠?
朱允熥聽到茹常理直氣壯地說出這些話,隻感覺自己的肺子都要氣炸了。
雖說他知道也不能全怪茹常,要怪還得怪自家那壞老頭,但依然怒不可遏的拎著一張嘴就上去了。
“茹常!”
“你說的那是人話嗎?”
“我隻問你一句,如果皇爺爺不給你發俸祿,還讓你每天乾活,你心裡願不願意!”
茹常聽到這話頓時一陣語塞,心想這不是廢話嗎,不給俸祿誰給你們老朱家賣命!
但這種話也隻能在心裡想想,或者私底下吐吐槽,可不敢當麵說出來。
畢竟他們都是朝廷官員,還是要講體統和顏麵的嘛……
“吾等為國為民,就算沒有俸祿……”
茹常本想唱個高調,但沒等他說完,就被一旁的陳宗禮給打斷了。
他太了解老皇帝的脾氣了,要是讓老皇帝真信了,真敢不給朝廷官員發俸祿!
“吳王殿下,吾等士人豈能和匠人相提並論?”
“匠人閒時入官辦作坊做工以代償賦稅,平時還是可以靠打製農具等物維持家用的嘛……”
“要知道,匠人平時做工賺錢,朝廷可是沒收過他們一文銀子。讓他們以工代稅,也是陛下怕加重匠人負擔,特意給他們的恩典……”
陳宗禮說到這兒就閉口了,因為實在是編不下去了。
他身為戶部尚書,不可能完全不知曉大明戶籍製度的弊端。但老皇帝將這個視為大明帝國的根本製度,任何人都不能多嘴,哪怕是他也隻能在這個製度上勉力維持。
朱允熥聽到陳宗禮的話,想都沒想地就懟了回去。
“陳大人的話不對吧,依我看這不見得是恩典,反而是加重了底層匠人的負擔。”
“匠人跟農人不同,並沒有特定的閒忙之分。可能三月不開張,開一次張能乾半年。”
“再比如,某匠人歇了大半年,好不容易接了個大活,能讓他乾上兩三個月。”
“然後正好這時候朝廷征召他去官辦作坊,他就隻能將這個活計推掉,去給朝廷做工。等他給朝廷乾完活,重新回到自己的作坊時,可能活計已經沒有了,那你讓他這一大家子怎麼活?”
陳宗禮聽到這話,心臟“砰”的一聲跳的了一下,心裡驚呼朱允熥所言,可不正是大明匠戶製度最大的弊病嗎?
事實上,這種問題,朝中隨便拎出來一個官員都能看出來,隻是沒人敢說,更沒人敢當著皇帝的麵說!
現在朱允熥將這層窗戶紙捅破,那就彆怪本官不厚道嘍!
“敢問吳王殿下,您認為朝廷要如何做,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弊病呢?”
陳宗禮這話明顯是給朱允熥挖坑,但朱允熥已經上頭了,哪裡還能想到這些。
“很簡單呀!”
“將匠戶每年需要繳納的賦稅折算成銅錢,不想給朝廷做工的就交錢免除勞役,不想交錢的就去官辦作坊以工代稅。”
“如此一來誰也不耽誤誰,豈不是官府和匠人都方便?”
陳宗禮聽到這話心裡連連驚呼,這不就是老夫一直想說而不敢說的話嗎?
既然吳王殿下替老夫說了,那老夫可就不客氣嘍!
“臣為陛下賀,為吳王賀!”
“吳王殿下小小年紀,就能說出此等老成謀國之言,實乃大明之幸事也!”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