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木兒是大張旗鼓來到康居城的,而且在來之前特意知會了周邊的君主,搞得人儘皆知,生怕動靜不夠大。
對於帖木兒的動作,朱允熥早就通過遍布各地的情報網知曉了。
不過他對此並沒有什麼反應,在他看來帖木兒隻要敢來就可以稱其為梟雄。
帖木兒進入大明範圍呢,就受到了大明軍隊的特殊保護。
但是,他所帶來的衛隊卻受到嚴格限製。
首先是人數上,隻讓他保留二百護衛,其餘軍隊必須留在大明國境之外。
帖木兒看著寫滿大明文字的界碑,隻感覺一陣絕望。
看樣子大明是想徹底占領撒馬爾罕區域,完全沒有回去的打算了。
隻是這份屈辱,要自己這個行將就木的老人來承受,這未免有點太過殘忍了些。
雖說大明嶄新的界碑給了帖木極大的刺激,但帖木兒是何許人也,一生當中不是在征戰,就是征戰的路上,豈會被這點小挫折打敗?
然而,當他看到大明控製區域內平坦的公路,帖木兒還是有點破防了。
自己治理這片區域幾十年,也沒修建過如此平坦堅實的路啊!
大明才治理幾年,就能取得如此大的進展。
兩相比較之下,自己較那個小了自己幾十歲的“孫皇帝”,還真是差了不止十萬八千裡。
尤其當他看到昔日自己的子民快樂的在路上推著獨輪車,趕著馬車或者牛車行駛,一路上載歌載笑之時,他心裡更是如同刀絞。
回不去了!
即使現在自己重新帶領大軍殺回來,這片土地的百姓也會拿起刀槍,幫助大明人來攻擊自己!
大明那個孫皇帝,不僅收服了這片土地,更是收服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心。
單單他無差彆對此地的建設和治理,就已經讓這片土地的人受益幾輩子了!
帖木兒繼續坐著馬車趕路,觀察著沿路兩旁的變化。
村莊變得更整潔了,集市變得更熱鬨了,道路兩旁的攤販不僅數量更多,販賣的物品也變得更加琳琅滿目了。
早些年隻有海商才能帶回來的稀罕物,比如說大明的瓷器、絲綢、優質紙張等等,此時竟然堂而皇之的擺在小攤小販的車上沿街售賣。
這都是大明給這片土地帶來實實在在的變化!
更讓帖木兒感到恐懼的是鹽!
他剛剛仿佛聽到有商販叫賣,一斤鹽隻要十文錢!
十文錢是什麼概念?
放在以前連半斤都買不到!
帖木兒好奇的叫過路邊攤販。
“小夥子,能把你的鹽給我看看嗎?”
“好呀!”
“我跟你說,這可是來自大明的優質鹽,你瞅瞅這顏色,青綠色的喲,放在前幾年還隻有貴族老爺們才能用得起的上等好鹽!”
帖木兒捏起一捏捏放在嘴裡嘗了嘗,肯定的點點頭。
“確實是好鹽,而且是上等青鹽!”
“這種鹽在以前少說也要百文一斤,沒想到現在竟然隻賣十文!”
青鹽乃是井鹽經過過濾加工提煉出來的,放在大明前些年也是高檔貨。
可隨著朱允熥在製鹽業上插了一腳,大明的製鹽業大量采用機械化、流程化,製鹽成本直線下降。
雖說朱允熥依然沒有放鬆食鹽的專賣製度,但相較於早些年已經好很多了。
最起碼,現在的官差已經不抓販賣私鹽的鹽販。
因為大明官鹽不論產量還是質量,以及價格都完爆私鹽。
現在的私鹽為了賺錢,隻能想儘辦法出口給周邊國家,打著各種各樣的噱頭。
因為受大明生產力的限製,大明的官鹽還沒大量向國外傾銷,這才給了他們一線生機。
“小兄弟能不能說說,為啥這麼好的鹽賣這麼便宜?”
“這當然得益於咱們的新皇帝陛下!”
“咱大明皇帝就是厲害,不僅打跑了惡貫滿盈的帖木兒,還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好日子!”
“這些鹽就是托了咱大明皇帝的福,他看咱們康居地區百姓太苦了,特意號召大明商賈賠本賣給咱們鹽,咱們百姓才能吃上這麼好又這樣便宜的食鹽!”
“客官,你要不要稱上十斤?”
“不是我故意忽悠你,我可是聽說這鹽要漲價了……”
帖木兒自然不會信商賈的鬼話,再加上他剛剛說自己“惡貫滿盈”,他不揍這家夥一頓已經算是仁慈,又豈能照顧他的生意?
“老夫不需要!”
“另外老夫糾正你個錯誤,帖木兒陛下當政期間,雖說沒什麼建樹,但也從沒有害民之事,何來的惡貫滿盈之說?”
賣鹽小販聞言冷哼一聲道。
“大明的先生們說過一句話,咱覺得說的特彆好。”
“叫什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帖木兒那老東西既然在皇帝位置上,他乾的不好就是有罪!”
帖木兒聽的直皺眉,本能的覺得這話太刺耳。
如果天下老百姓都這樣想,那皇帝還得咋當?
難道大明那個“孫皇帝”就不怕百姓越來越不好騙嗎?
帖木兒也聽過一句大明名言,叫什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按道理說,大明皇帝陛下更應該懂得愚民之道啊,怎麼大明孫皇帝反其道而行之,仿佛生怕百姓知道的少似的……
帖木兒帶著這個疑問,一路觀察一路聽,發現更多不可思議之事。
比如說人人爭說大明話,哪怕隻會那麼一兩句問候語,也不停的詢問周圍的人吃了嗎,喝了嗎之類的。
帖木兒早就知道大明人打招呼的習俗,既不是真主安拉,又不是互道平安,反而是粗俗不堪的問吃問喝,仿佛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餓了幾年前,最重要的就是吃吃喝喝一般。
雖然帖木兒不理解,但他卻並未因此而嘲笑。隻是覺得大明人可憐,沒有信仰,沒有靈魂,隻是一群知道吃吃喝喝的行屍走肉。
還有一點讓帖木兒也非常困惑,那就是大明無處不在的學者。
這些學者仿佛帶著虔誠的信念,在康居城各地區傳播知識和文化。
他就看到好幾個學者,苦口婆心的勸學生們上課,教他們知識。
除此之外就是無處不在的招工告示和招兵文書,一會兒是修建某地水庫,一會兒是修建某地堤壩,亦或者修建某地溝渠等等。
這些都是大工程,在帖木兒時期,這都是強迫百姓們乾的活,怎麼到了大明手裡就換成了招工這種形式?
難道大明招工還給錢嗎?
為此他又叫過來一個當地居民詢問。
“敢問兄弟,大明招工修水渠是啥意思,是有償招工,還是無償招工?”
“當然是無償招工!”
“不過乾得好的也有給錢的,比如說石匠、瓦匠、木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