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稅製_神話戰國之我是趙括_思兔閱讀 
思兔閱讀 > 綜合其他 > 神話戰國之我是趙括 > 第一百六十八章 稅製

第一百六十八章 稅製(2 / 2)

趙國人手不足,之後下發封賞的事情也要由他來負責,沒辦法,誰叫他不僅會打仗,還會治國呢。

能者多勞。

“對了,荀子怎麼還沒有回來?”趙括奇怪的問道。

趙括知道這些天荀子為了查清貪汙封賞一事一直奔波,很多時候為了確定事情的真假要親自去鄉裡或者裡上查詢,不過按理說也該回來了,總不可能每個鄉都要他親自去吧!

“他回來的路上聽說晉陽有大規模貪汙封賞之事,又掉頭去晉陽了,不過這幾天應該能回來。”虞信無奈的說道。

“現在已經查明了多少貪汙?”趙括沉聲問道,馬上又要下發封賞了,他決不允許再有人貪汙掉將士們用生命換來的錢財。

“僅上次封賞,已經確定被貪汙的將士有一萬一千多,涉及到的官吏和鄉紳有一千多,從裡長到縣令都有。”虞信說道。

“郡守呢?”趙括聞言,不由握緊拳頭,一股殺氣從身體中衝了出來。

趙國除了上黨郡和剛剛設立的三個郡之外,還有雁門郡、雲中郡和代郡。

如果有必要,他不介意在趙國中掀起一場戰爭。

“沒有查到有郡守貪汙封賞。”虞信搖了搖頭。

到了郡守這個層次,謀求的已經錢財和普通的土地了,而是封地和家學,隻有有了這兩樣東西,他們才會成為真正的貴族。

“已經查明貪汙封賞的官紳,全部斬首加抄家,對於嚴重的,全家抄斬。將抄家的錢財和土地分給受害的士卒和百姓。”趙括厲聲說道,沒有半點仁慈。“還沒有查清的,讓荀子繼續查,直到全部查清為止,一個都不要放過。”

曆經數次大戰,趙括早已不是當初心慈手軟的少年了。

如果心慈手軟,他也不可能活到今天。

“諾。”虞信說道。

“對了,現在戰爭也結束了,士卒也都回家了,讓回家的士卒協助調查的官員,以他們的身份對這種事應該更了解。”趙括說道。

虞信渾身突然打了一個冷禪,趙括是真的不打算放過任何一個貪汙封賞的官紳了。

他有一種預感,趙國的官場恐怕會掀起一場動亂。

但是……他沒辦法阻止……

以他對荀子的了解,荀子聽到了命令後恐怕不僅不會拒絕,反而會更加興奮。

這家夥看似是儒家,其實骨子裡是個法家。

法家……是一群願意為了法律獻祭自己的狠人……

“死人就死人吧,與我何乾!”虞信低頭繼續處理政務。

就算是再大的動亂都不可能威脅到趙括的統治,不提那三十萬大軍,單說趙國幾個大貴族,趙家、樂家、龐家、荀家、肥家……全是站在趙國身後的,樓家已經被連根拔起了,剩下一些小貴族拿什麼和趙括鬥。

況且趙括又不是和所有貴族作對。

“開墾土地?”趙括拿起最後一本,也是最厚的文案。

國家的根本在於土地,這裡的土地指的能夠耕種的土地,不能耕種的土地在古代屁都不是。

趙國的地盤雖大,但是土地質量和韓國、魏國沒法比。

韓國、魏國雖然地盤小,但是地處中原,皆是開發了上千年的沃土,不少地方都能一年兩熟。

趙國還有不少土地荒著,即便是開發好的土地,也隻有極少數能夠一年兩熟,大部分都是一年一熟甚至還要輪休。

為此,趙括特地下令,鼓勵百姓開墾荒地。

“為何隻是開墾了前兩年因為戰亂沒人種的土地,沒有開墾新的田地?”趙括打開一看,臉色瞬間陰沉了下來,沉聲問道。

趙國最多的是什麼?是荒地啊,如果隻是開墾以前開墾過的農田,那他還下什麼令?

“大王,百姓對墾荒並不積極,甚至很反感。”藺相如苦笑著說道。

“為何?”趙括感到有些奇怪。

按照趙國的律法,隻要是荒地,誰開墾出來就歸誰耕種,土地越多,百姓得到的糧食也就越多,按理來說,應該會有很多百姓開墾荒地啊。

“這裡麵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荒地都是生土,產量太低了,隻有開墾三年之後才能變成熟土,產量穩定。這三年裡土地是沒有什麼收成的,隻能勉強抵消種子。但是土地開墾出來之後就要上交朝廷租稅,加上租稅,農民得到的糧食不僅沒有變多,反而變少了。如果年成不好,其他農田多少還有點收獲,但是新開墾的農田還要搭上種子。”

“另外,我趙國雖然荒地很多,但是好開墾的土地已經開墾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大部分都是不好開墾的土地,要麼地勢太高,要麼地勢太低。河水下遊水網密布,很多都是沼澤地,還有就是靠海的鹽堿地,開發起來難度極大,成本太高。”

藺相如無奈的說道。

趙國賦稅雖然沒有秦國重,但是也不輕,實行的是十稅一,另外加上口賦,百姓的負擔還是比較大的,抗風險能力也低,一年沒有收成全家就要餓死,沒有人敢冒險。

這還是不算鄉紳剝削的情況,如果有鄉紳剝削,百姓過的就更慘了,或者隻能搬家,所謂的苛政猛於虎便是如此。

趙括放下文案,端起茶水喝了一口,片刻之後,說道:“既然主要是租稅問題,那就新開墾的農田三年之內不交租稅,第四年到第五年交半稅。五年之後恢複正常的租稅。至於海邊的鹽堿地,本王會下令由燕國的俘虜進行開墾。其餘地方,可以依靠以工代賑來興修水利。”

“這是個好辦法。”藺相如眼前一亮。

取消前三年租稅,農民就不用擔心入不敷出的問題,可以放心的開墾荒地,第四年和第五年也隻是收半稅,又能增加農民的抗風險能力。

而且有了水利之後,很多不適合種地的地方也會適合種地。

說到租稅,趙括不由想起了趙國的稅收製度——按畝收稅。

這個製度還要從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說起,這個製度改變了之前的公田製,改為按畝征收賦稅。

隻要是無主的土地,誰都可以種,種多少地,收多少糧食,交多少稅,極大刺激了生產力,帶給了國家豐厚的租稅。

其餘各國紛紛效仿,其中也包括晉國,三家分晉之後,晉國的製度便延續下來。

雖然中間趙國經過了幾次改革,但整體上沒變。

按畝收稅看似沒有問題,實際上有一個巨大的問題。

那就是由於古代征稅能力的限製,使得國家不可能去挨家挨戶統計每家每戶的土地收成,然後精準的抽取稅收。

國家規定是十抽一,到了下麵就可能變成了九抽一,八抽一,甚至五抽一,多抽的也沒上交給國家,而是被鄉紳貪汙了,或者用來抵消鄉紳自己的部分了,最後罵名倒是被國家背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實行的是“舍地而稅人”的製度,就是征收田稅不看土地而是看人口。

天下戰亂數百年,各國基本上處於田多地少的狀態,每個人都有一部分土地,國家也希望百姓能夠種更多的地,所以商鞅變法直接設置固定的稅收額度,然後按照人頭收稅。

不過,這個按照人頭收稅並不是人頭稅,人頭要另外再收稅,叫口賦,該你交的一樣都不能少。

賦和稅是分開的,賦最初是用於戰爭的,比如征用兵車、甲衣、武器等等,沒有戰爭是不征收的。

後來變成了年年征收,和稅就沒有啥區彆了。

“舍地而稅人”製度在戰亂年代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到了和平年代就導致了一個現象:土地兼並。

既然是租稅是按照人頭收,那土地肯定是越多越好,於是大官僚、大地主就開始瘋狂的兼並土地。

百姓失去土地怎麼辦?賣身為奴,或者逃亡變成流民,流民多了就造反,然後就改朝換代……

這個問題在秦朝並不明顯,畢竟秦朝時間短,來不及出現就沒了。

漢朝的土地兼並現象就非常明顯了,這也是漢朝主要滅亡的原因之一。

ps本來這一章是想寫改稅製的,但是想到半夜,也沒想出來好的稅製,難受。不得不說,商鞅這家夥的稅製雖然隱患很大,但是結合當時實際情況,已經是最好的稅製了。

漢朝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非要照搬,結果栽了個大坑。

大家有啥好的辦法,評論區告訴我啊,作者智力不夠啊,卡的太難受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



最新小说: 消失20年,我歸來即最強天師 甜寵在禁欲上司懷裡撒個嬌 史上極為神秘的犯人於楓 快對我好感爆棚吧 禁欲上司預謀已久 半尺韶華 帝尊武魂 bug級boss亂入仙俠文 替身為神 團寵皇太女三歲半,被瘋批哥哥寵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