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目送對方離開,不由歎聲道:“又是一樁因果承負。”
......
道人身為全真一脈,雖然涉略三教,似佛似儒,但終究還是以道門傳人自居。
比起四緣、十因、五果等晦澀難懂的佛門理論,他更認同天道承負之言。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行善,道隨之;行惡,害隨之也。
簡單而言,便是心中自有一杆稱,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相信善者自興,惡者自病,吉凶之事,皆出於身。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他既然答應了老真人此事,便會儘全力而為。
不為其他,隻不過“不欺本心”四字罷了。
......
景行坊,舊宅。
王景坐定靜室,自懷中取出青紫流輝的功法玉簡,參悟起來。
【晦跡之功,影響不真。清清之炁,樸樸昏蒙。滾符流影,寂截判魂......】
《混元陽符經》全篇僅一百四十餘字,皆四言韻文,以上古雲篆書寫,混雜了部分太古雷紋,以元神為分野,有上下兩篇。
字皆方廣丈餘,八角垂芒,或為雲葉之形,或成飛走之狀,不斷變化,每一層變化便是一道真意,每一重組合便是一篇經文。
也隻有這樣,才能用一百四十餘字將一部直指元神的功法涵概起來。
“三變一定,九變極神。一初載日,二象月分。”半晌,王景睜眼,目露思索,“這竟然是一篇修煉識神之法,以存思功夫入手,凝合三魂七魄、壯大神魂,最終叩問生死玄關,突破元神。”
按經中所載,《混元陽符經》的最高境界,便是“清靈合委”之境,元神烈然若真陽,凝實如真人,與肉身彆無二致,便可“屣脫勵真”,不用再修此功了。
此等表現,亦非尋常元神所能達到的境地。按照此世仙道境界劃分,怕是要度過第一次天劫,返乾化陽,方敢說有類似表現。
“我原以為,此世仙道修行,重法而不重心、重命而不重性,如今方知此論謬然。
“彆的不提,光是所謂金丹三品的劃分方式,便說明此方宇宙於心性修煉上彆有見地了。”
得傳《混元陽符經》,王景最大的收獲其實並非這一部元神功法及其上所載的種種道術、仙術,而是對此世仙道修行的了解更進一步,自家道途前路照見更加清晰。
比如前世修行,玉液還丹、乾坤相交這一步,過了便是過了,並無什麼高下之分。
而此世仙道修行,則有“金丹三品,心性為上”之論。
隻有磨礪道心、堅定道路者,方有資格龍虎交彙,成就上品金丹,得窺元神之境。
若以妖魔內丹凝丹、服藥強行合丹者,終身止步練氣,無望元神真仙之境。
“有意思,”王景咂摸著陽符經中的記載,若有所思,“自我勘破胎中之迷以來,仙道修士並不多見,也沒有什麼渠道得知金丹三品之論。
“現在看來,以往的一些思路也要做出改變了。”
王景念頭一動,陰神自然按著陽符經中的記載修行起來,短短時間內就有了極為不凡的造詣。
畢竟他靈神本質極高,陽符經又是一門強調識神修煉的法子,以全真道出身的王景看來,恰如高屋建瓴、俯仰可得。
滾符流影,寂截判魂;
騫暮靈晃,輝黑精魂。
漸漸的,王景周身似有一輪熯熯大日升起,洞破樸樸昏蒙,含華吐光,遍照一方靜室。
卻是他陰神純化,靈光外顯的征兆。
“若我前世得授此法,也不必混煉後天,止步陰神了。”片刻後,王景運功完畢,感應自身狀況,不禁感慨一聲,“早得此經半甲子,妙道師中必有我一位!”
因道果有缺的緣故,王景昔年不曾得授天仙大戒,沒有擔任傳戒本師的資格,這始終是他心中一件憾事。
道人收拾心情,走出靜室,看向上陽宮方向。
此次雙方一番爭鬥,可謂是兩敗俱傷。
麗娘一方隻是讓雒城令焦公良重傷垂死,金吾衛上將孟禮亦不曾隕命,反而暴露了自身與九室派和鎮南王有染的事實。
而太後一方雖然製止了麗娘等人的陰謀,還以一柄仙劍的暴露進行立威,但一個刺殺者都沒有留下,又被鎮南王駁了麵子,亦算不上圓滿。
接下來,這局棋又該如何去下?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