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工智能!
對“c12”城市遺跡,中心廣場的初次探索告一段落。
“捕鳥蛛”探測器在巨大菱形建築的麵前徹底能源耗儘,停機了。
但北極星對建築物中可能的線索有了極大的興趣,打算不計代價的將探測器送入建築中。
……
一個月後。
“捕鳥蛛”探測器曾經翻越過的廢墟山丘,此時已經被挖掘設備清理開一條兩米寬的溝渠,沿途鋪上了合金板。
手臂般粗大的耐低溫輸電線沿著道路延伸,在某些崎嶇處支起一個照明路燈。
大量的器械和車輛在這條窄小的道路上穿行著,向更靠近中心的前進基地運送物資。
從高空往下看,黑暗的建築森林中似乎出現了一條微光組成的扭曲線條,從外圍延伸向中心。
北極星想讓探測器直接空投進廣場,甚至還提出過想嘗試本體降落。
但都被墨提斯嚴肅否決了。低重力下,城市的房屋修建得極高。周邊殘存的樓宇最高達到近600米,在其中降落的危險性非常大。
於是就有了現在這一幕。
所有的資源集中投放到了這裡,為了保持對探測器的能源供應,往返與旗艦和基地的運輸機有一半都運送著高容量的電池。
一條可以通行車輛,直通城市中心廣場的道路被架設在廢墟上,盤繞著通過崎嶇的地表。
廣場邊緣,兩層樓高,同樣金屬構築的探索基地主體已經成型,三個直徑超過一米的巨型射燈固定的對著遠處的巨大陰影,黑暗中的建築在強光下顯出大半形體。
菱形的建築比預計的還要破敗,大部分外牆已經剝落,嶙峋的骨架在探照燈下反射著點點碎光。
“前進基地‘c12q’已接入通訊網絡,準備組織對未知構造體的探索工作。”
一切以效率優先,北極星立刻開始組織抵達的探測器開始探索。
因為有道路可達,這次車輛可以開往建築附近,載著數個“捕鳥蛛”機器人到達建築下方。
……
環繞建築一周,小隊找到了可以進入的地方。
從現在的位置觀測,菱形建築的側麵是高度超過百米的倒角牆,暗沉的壓在探索隊頭頂,牆壁上剝落的白色外牆覆片掉落在周圍,滿地都是。
車輛無法再前行了,幾個經過抗磁改裝的多足探測器靈巧的跳下車,準備鑽過骨架間的縫隙進入建築。
由於運輸能力過剩,北極星還帶來了一台其它類型的探測器。
“眼線”級多足機器人。
它同樣又六條靈活的金屬肢體,但比“捕鳥蛛”要大接近一倍。圓形的軀體內裝載了更多的傳感器和高帶寬的發送裝置,是專門為紀錄而製造的探測器。
它和幾台其他探測器一同,靈巧的翻越各種障礙,到達建築內部。
由於此時整個建築是傾倒狀態,內部的所有陳設都呈大角度傾斜,地麵變成陡峭的斜坡,大型的內部空間在墜落時的震動和傾斜中麵目全非,看不出本來的樣子。
和其它建築的人去樓空不同,它傾斜的空間底部雜亂堆積著大量的物品,還能隱約分辨出一排排大型置物架的痕跡。
一台“捕鳥蛛”探測器將燈光對準底部的雜物,發現其中大部分都是同一種東西。
輕薄的角質材料似乎是疊在一起,上麵刻印著模糊難辨但整齊的符號。
似乎是他們的信息記錄工具,這個建築可能有類似“圖書館”的功能。
探測器試圖使機械臂將其翻開,但沒有成功。原本富有彈性的角質結構已經被凍脆了,粘連在一起。
北極星隻能逐一將表麵上的符號記錄下來,以便進行比對。
文字解譯工程一直在推進,但目前進度很緩慢,這些資料或許會有一定幫助。
其他的探測器分開探索,“眼線”負責對書籍的可識彆部分拍照上傳,“捕鳥蛛”則負責繼續進行探索。
機器人蜘蛛般在陡峭的“地板”上爬行,隨後輕輕一躍,在空中緩緩下墜,穿過隔層來到了另外一層,接近建築中心區域的地帶。
與民居低矮的層高不同,“圖書館”的空間相當寬敞,每一層都有六米高。但是此刻出現在探測器眼前的空間,已經不能用“層”來形容了。
探照燈在黑暗中掃射著,看到極遠處的弧形穹頂,這是一個跨度至少百米的大型集會所,有球形的龐大圓形,此刻探測器就在其邊緣位置。
巨大懸空建築的內部還存在一個同樣巨大的圓形空腔,這吸引了北極星的注意。
大廳原本由四周向中心下降,最低處距離穹頂有150米高,而現在由於建築整體傾斜了,原本平緩的階梯變得近乎垂直,給探索造成一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