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工智能!
對位於城市中心的“大記錄核”(逐日者文明自己的稱呼)的探索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借助逐日者留下的大量資料,北極星掌握了他們的文字,並且對他們的文化有了一些了解。
逐日者文明的生存範圍很狹窄,主要分布在星球的赤道附近。因此他們在信息時代早期就整合在了一起,數十個聚落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文明。
在曾經的紅巨星時期,“逐日者母星”就是一顆寒冷的星球,太陽給了他們生存的機會,幾乎是他們唯一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在可辨認的文字資料中,至少有著數千首讚頌太陽的詩歌與故事。
而之後發生了什麼,還不得而知。
記載中有提到他們似乎開展了一個規模宏大的計劃試圖拯救自己的文明,也提到了他們自己後來的去向。
北極星在積極做著準備,想尋找逐日者文明的其他痕跡。
……
與此同時的小行星基地。
太陽能陣列相比最初擴大了幾倍,有些一望無際的感覺了。金屬構造的大型建築固定在小行星的表麵,地麵上新建起大麵積的合金塔樓,每一座都有數十米高,粗看如同鋼鐵構築的森林。
對探索隊的支援工作已經可以依靠程序自動進行,現在墨提斯正在嘗試著組裝新的艦船。
基地之中已經建造起規模龐大的冶煉爐,鍛造機,電驅動的大型設備透出高溫的光芒。
數百枚如房屋一般大小,合金製造而成的大型組件漂浮在太空中。
大量零件環繞著艦船的主體架構,被機器人拖曳著組裝在一起。散落的金屬構造包圍下,一個複雜的框架已經逐漸成型,從樣式上,是一艘“工蜂”級艦船。
很快,另一艘工程艦就能夠重新出現在艦隊中。
……
北極星按照“大記錄核”中的記載,找到了逐日者後來的去向。
“由於溫度持續降低,地表已經不再適合我們生存,所有公民進入了修建在地下的新城市中。”
……
按照記載的相對坐標,探測器找到了最近的一座地下城的入口。
距離城市中心約30公裡外的曠野上,各種機器人在黑暗中摸索著,探照燈反複掃過白色的荒原。
這裡就是資料記載的“3號地下城”入口,距離地麵最淺的位置。然而附近隻有籠罩在黑暗中,一成不變的白色結晶地麵。
“沒有發現,估計是被完全掩埋了。”
北極星突然靈光一閃:“用‘刻痕’級護航艦上的激光武器向地麵上打一炮試試?”
高溫能升華地表的結晶,露出原本的樣子。
與北極星一起到達的‘刻痕’級護航艦一直都在軌道上待命,現在它終於有了用處。
同步軌道上,四十米長的錐型艦船收到指令,掛載在前端的大型聚能鏡緩慢旋轉,對準了下方的黑色大地。
聚能激光的光路是不可見的,但武器級激光強度非常高。激光照射下,黑色的地表上亮起了一個光點。
而從地麵上觀察,數十米區域內的白色大地突然反射出超過探照燈無數倍的強光,好像驅散了幾公裡範圍內的黑暗,將白霜覆蓋的大地照的雪亮。
已經躲避到遠處的探測器紛紛調小鏡頭的光圈,觀察激光照射的效果。
強光中,白色的大地在快速升華,又在稍遠出的寒冷虛空中重新凝華成固態輕盈下降,周圍好像下起了絮狀的大雪。
持續一分鐘後,光斑暗淡消失了,但飛起的固態氮氧雪花還在黑暗中紛紛揚揚的下落。
頂著一層薄霜,探測器來到照射點附近進行確認。
探照燈的光芒中,相對平整的荒原變成了一個漏洞型的坑洞,底部隱約可以看到被燒融後凝固的金屬結構。
“火力好像有點太大了,之前探測器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