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國之位,對於秦國來說是可有可無的。
因為自從秦王蕩設置左右丞相之後,相國的權力就為左右丞相所分攤。
但屈原卻毫不動心,搖頭道“秦王,請你不要汙蔑楚王,汙蔑楚國。楚王再如何不是,也是屈原的君王,楚國再如何不是,也是屈原的國家!多謝秦王厚待,可惜,屈原無入秦之心也。”
聞言,秦王蕩歎了口氣說道“屈子,你憎惡秦國嗎?”
“說不憎惡,那是欺騙秦王。秦王自己可能都不信吧?”
屈原笑道“於秦惠文王之世,秦國欺楚,幾次出兵犯我疆界,又占我漢中之地,奪我楚地,殺我楚軍,辱我楚國!秦王,無論是丟城失地,還是損兵折將,於屈原來說,都有錐心之痛啊!”
“屈子,秦奪楚地,秦滅楚軍,齊國又何嘗不是?那你為何要力主楚國拒秦聯齊?”這讓秦王蕩十分的不解。
聞言,屈原淡淡的笑道“道理不是很簡單嗎?秦王,依你看秦國與齊國,孰強孰弱?”
“這不好說。”秦王蕩啞然失笑道“當今天下,世人皆知秦、齊、楚三強鼎立,各有各的強處,如秦軍雄於天下,如楚地霸於天下,如齊富甲於天下!三者各有所長,實在難以比較。”
“秦王果真不知?尋常人或許看不出其中優劣,但我相信秦王一定能看出來。屈原早年嗜書成癖,讀書多而雜,石洞讀書,而得巴山野老授經,也曾研讀過法家的一些典籍。屈原發現,秦國之法,與列國有著極大的不同!”
“請屈子賜教。”
“世人皆知,秦法嚴苛,然則秦人貴以能守法,習以為常。昔日齊國有管仲變法,魏國有李悝變法,韓國有申不害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秦國有商鞅變法!在這些變法當中,吳起與申不害都失敗了。”
“管仲變法之成功,使齊國富強,終於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李悝變法之成功,成就了魏國的百年霸業;商鞅變法之成功,造就了今日雄踞西隅,奮擊百萬的秦國。”
屈原肅容道“秦王認為,管仲、李悝二人的變法,果真是成功的嗎?”
“能使一國有所成就,自然是成功的。”秦王蕩一臉牽強地笑道。
“嗬嗬,秦王,管仲、李悝他們早已故去,化作黃土一捧,但他們所留下的變法成果可還存否?田氏代齊,薑氏齊國早已不複存在,現在的齊國乃行王政,一國之興衰榮辱,全係於國君一身。君明,則國強;君昏,則國衰!至於李悝之變法,早已在魏國變得麵目全非。”
屈原沉聲道“唯獨你秦國一家,自秦孝公一代起,銳意進取,發憤圖強,於商君之法,秦國累世遵之。不難想象,能恪守商君之法的秦國,能長盛不衰多久!可能秦遵商君之法一日,秦國便強盛一日。秦王,這樣的秦國,難道還不夠可怕嗎?”
這屈原還真是什麼話都敢說!
秦王蕩沉吟了一下,說道“屈子,寡人承認你說的這些都是實話。然則秦國固強,安能欺楚?自寡人繼位以來,秦國所進行的戰爭,無非是平蜀亂,伐義渠,都是對內的戰事,秦軍可從未東出過半步。”
“寡人欲成秦、楚、魏三國之合縱,是為應對以齊國為首的列國抗秦聯盟,是為國無兵事之故。寡人繼位已經兩年,專心於內政,而無故伐戰或者伐交也,就這樣,屈子還認為寡人的秦國會對楚國不利嗎?”
“嗬嗬,秦王啊,你切莫再自欺欺人了。”
屈原嗤笑了一聲說道“你敢說自己無心東出嗎?昔日有我楚國莊王,三年懈怠,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何以也?非是莊王有意怠政,實乃為建立自身的威勢所計!如秦王一繼位,便專心於內政,更為可怕。正所謂厚積薄發,有了堅實的基礎,秦國方能更好的東出,有此為後盾,秦益強盛,則列國皆為之弱矣!”
“屈子所言,恕寡人不敢苟同。”
秦王蕩一臉不悅地道“天下非我秦國一家獨大,屈子何故懼秦?齊國帶甲百萬,沃野千裡,膏腴之國,君明臣強,與楚比鄰,屈子不是應該更憎惡齊國?”
“秦王,齊行王治,秦行法治,如何能相提並論?就合縱連橫之事來看,齊帶山河,膏腴之所,然則列國伐齊,何以阻擋?秦國便不一樣,秦有崤函之固,昔日公孫衍發起的五國攻秦,阻於函穀關之外不得寸進,終為秦軍所破也。這,就是屈原主張聯齊抗秦,而非聯秦抗齊的主要原因!”
聞言,秦王蕩都不得不佩服屈原的戰略眼光。
其戰略思想,基本上與犀首是如出一轍的。
公孫衍曾組織過多次對秦國的進攻,卻幾乎均以失敗而告終。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的策略是錯誤的,而說明各國離心離德,根本沒有很好地貫徹他的合縱策略。
縱觀戰國局勢,實力雄厚的,向來靠拳頭說話;實力較弱的,隻能靠外交手腕。公孫衍首創的合縱策略,是當時弱小國家對抗以求得生存的最好策略,甚至是唯一辦法。
如果各國能夠按照他提出的策略團結起來,共同抗秦,那麼天下局勢就會發生改變,曆史也會改寫。
合縱的失敗並非公孫衍的失敗,而是各國君主的失敗!
當時已經無人能把那些目光短淺,形形色色的君主們凝聚到一起,他們患得患失,左右排徊,即使公孫衍傾儘心血,也是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