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有銳士!
翌日,秦王蕩至城內的館舍,指名道姓欲見屈原。
一國之君,尚且這般禮賢下士,對於自己登門拜訪,屈原怎有拒絕的道理?
儘管後者厭憎秦國,但這隻是從家國的情感角度上的,與秦王蕩,屈原自認為並無私怨,亦無交情。
“屈子!”
“秦王!”
秦王蕩甫一進入這間館舍,屈原便忙起身過來,與他作了一揖。這宛如“夫妻對拜”一般的禮節,秦王蕩已經麻木了,習以為常。
這種禮節在於平輩或同級之間的人,亦或是友人之間的。
他這麼做,就是在把屈原當做自己的友人。
屈原忙道“秦王,請坐。”
“多謝屈子。”
秦王蕩安然入座,與屈原對席而坐。
後者一副受寵若驚的模樣,道“秦王何故至此?鄙舍簡陋,秦王欲見屈原,可召之也!”
“屈子,今日寡人……不,蕩非是以秦王身份來與屈子一會的。蕩希望能有屈子你這麼一位良師益友也!”秦王蕩的臉上浮現向往而又顯得真摯的神色,極具信服力。
對於屈原,秦王蕩是十分的敬重的。其命運坎坷,正直、忠君、愛國,才華橫溢,所有為人臣者最良好的品質似乎都聚集在他的身上,可謂是治世之良臣也。
屈原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根正苗紅的楚國公族子弟。
屈原在原來的曆史上曆仕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代君主,在這個“橫則秦帝,縱則楚王”的時代,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王的寵信,位居左徒、三閭大夫。
他曾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麵。
但是因為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王的疏遠。
屈原幾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之後,聽聞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據說後世的端午節劃龍舟,就是由此而來的。
“屈原何德何能,敢為秦王的良師益友?”屈原滿臉謙遜地道。
秦王蕩歎道“屈子莫要謙虛。蕩雖遠在鹹陽,但對屈子你是慕名已久啊!屈子之《離騷》堪稱千古詩篇,僅此詩篇,寡人便能說,天下才共一石,屈子獨得八鬥,自古及今共用二鬥!”
聽到秦王蕩這般誇讚自己,屈原不禁感激涕零,說道“秦王所言,真是羞煞屈原了。詩詞歌賦,不過微末伎倆,傾訴憂愁之作,上不得台麵!若是可以,屈原更願意登堂入室,出將入相也。”
屈原所求的出將入相,可不是一句虛言。
眾所周知,這個時代幾乎人人尚武,貴族子弟更是大多文武兼備,上馬可統兵作戰,下馬能安邦治國的不可計數。屈原便是其中的一位。
屈原居樂平裡,其雖出身貴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眾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響,故而十分同情貧窮的百姓,從這時起,小小年紀便做了許多體恤民眾的好事,博得了眾口一詞的讚譽。
當年秦軍犯境,屈原便組織樂平裡的青年奮力抗擊,他一方麵居高臨下地對青年們進行思想教育,一方麵巧用各種戰術,機智果敢地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一展其非凡才華。
可以說,屈原是有大才的,但非是他懷才不遇,而是他的性格缺陷導致他無法取得如商鞅、管仲一般的成就。
當然了,其實這也不能苛責屈原。
人無完人,屈原有大才,但是楚王卻沒有給他施展的舞台。也能說是給了,但支持的力度不夠!
“屈子大才,可惜楚王昏聵,無識人之明,楚國讒臣眾多,容不下屈子。若屈子入秦,寡人當舉國予爾,讓屈子儘其才,一展抱負!”
秦王蕩拋出了橄欖枝。
舉國予爾,便是以相國之位予之。秦國原來的相國田需,因張儀卸任,而回到魏國繼續擔任相國,故而秦相之位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