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有銳士!
蠟是動物、植物或礦物所產生的油質,常溫下為固態,具有可塑,易熔化,不溶於水。
蠟燭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塗在樹皮或木片上,捆紮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
現在的燈油,其實很多都提取自蠟,但是蠟燭這種東西還尚未出現。
真正的圜刃鑽頭體積更大,故而之前所作的都是試驗工作,在秦王的指導下,一眾工匠又打造了更大的模具,倒入鐵汁,使其成型。
把圜刃鑽頭搗鼓出來後,秦王又趁著閒暇之餘,指導一些工匠把鹵汲筒等一乾鑽井所需的用具都製作出來。
這就是卓筒井!
用圜刃鑽頭開創的卓筒井,是一種衝擊式頓鑽方法,它與現代石油工業中所用的繩式頓鑽鑽頭技術基本相同。
在衝擊式頓鑽鑽井中,及時取出井內粉碎的岩屑,十分重要。
其一,是能提高鑽井速度,加快進度。
其二,是能及時考察井質量是否符合要求不圓的況,如鑽井質量不符合要求,便立即采取措施,進行處理、糾正。
其三,是在鑽井時,發現了新的來水和然氣的征兆,必須推水或多搧泥,直到井底泥砂搧淨,推水把氣拉順,以免所出的西水或然氣受到泥砂的阻塞和影響。
其實關中的涇陽,亦是有鹽池的,但為數不多,在秦王的命令之下,經過多方探索,這才在涇陽又發現部分鹽井,正好用於試驗。
這一,風和麗,秦王就帶著工匠們來到涇陽的鹽井,準備挖掘工作。
“大王,這鹵汲筒是做什麼的?”其中一個不明所以的匠師詢問道。
“是為取出進底的岩屑。黃鹵推砂,黑鹵推氣!把井內泥砂取淨後,岩層裂縫不受泥砂的阻塞,鹵氣流動暢通,便可獲取豐富的鹵氣。”
“大王英明!”
那匠師笑著恭維道“若不是知道大王的份,草民還以為大王是專業的鹽匠呢!”
眾人都哄堂大笑。
“出鹽了!出鹽了!”
就在這時,圍著井口的那幾個工匠大聲喊著。
秦王聞聲而動,隨後就跑過去。
“大王你看,出鹽了!”一個工匠興奮地將手中抓著的鹽巴攤開,遞給秦王。後者拿手指頭沾了一點,含在嘴裡,不微微頷首道“不錯。鹹的!繼續挖!挖深一點,見到岩層再拿圜刃鑽頭挖掘!”
“諾!”
過了半晌,工匠們終於挖到岩石層,僅憑鐵鏟或者鋤頭難以啃動之後,請示秦王,由後者發號施令,將圜刃鑽頭、鹵汲筒、吊架等各種所需用具都擺設好,按照指定位置放好。
隨著秦王的一聲令下,鑿井工作就正式展開。
眾工匠把六十斤重的鑽頭懸在空中,利用鑽頭的重力落下砸碎岩石,人力再將鑽頭舉起,周而複始。
這時秦王又命人用扇泥筒將這些含有岩沙的泥水取出,這樣就成了井。
忙活了兩一夜,一眾工匠輪番上陣之下,其開掘的井可達二百米深,井口卻僅有碗口大!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能開鑿出這麼深的鹽井,秦王已經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