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想法剛才已經說了,現在不好再提漕軍。
他隻得換了個說法“相爺容稟,民間沒有如此規模的河運,著實難辦。”
和沒說一樣!
廖相爺的手指,有一下沒一下的敲著一旁的桌案,緩緩說道
“現在調集漕軍,朝廷擬定公文下發。之後漕軍調配糧船,組織兵士,等到了通州,隻怕半個月的時間已然過去。”
李長治的汗珠終於滾落,順著臉頰淌下來。
廖相爺看著他,再問道“這麼說,李大人是沒辦法了?”
李長治就像看到了救星,他連忙躬身回答“下官無能。”
廖相爺暗自搖頭,又轉向其他官員“各位可有什麼好的辦法?”
眾官員你一言我一語,叫苦喊冤的多,卻沒什麼實質性建議。
廖相爺見議論不出個結果,抖了抖官服的前襟,站起身來“去糧倉看看再說吧。”
他想的是,實在不行就讓長策河運加緊運輸,再急調一部分漕軍和糧船,能運多少算多少。
畢竟,昌河是否會發大水還不一定,是否會波及大河更未可知。
廖家世代居住通州,廖相爺對這個地方熟悉的很。
現在仔細回想,若單看萬頃倉的選址,其實還算不錯。地勢平坦,麵積夠大,車輛進出方便。
但若看整體地勢,還真有些低。
一行人就這麼出了府衙,坐轎子的、乘馬車的,還有步行的,一路浩浩蕩蕩前往萬頃倉。
碼頭忙碌,倉庫這邊也不逞多讓。數不清的人在各個倉房之間來往裝車,之後再運往碼頭。
廖相爺想起剛才魏玄林說的,如果垛工足夠的話。
看如今這運糧場麵,如果在這個基礎上翻好幾倍的運輸量,碼頭上和糧庫的垛工似乎真的不夠用。
在糧倉轉著看了看,廖相爺掉頭,往碼頭方向走去。
府衙的一乾官員陪在廖相爺和李長治等人周圍。
但在內心裡,真正為運糧著急的卻沒幾個。
認真說起來,萬頃倉的糧食運輸不得力,通州府衙的官員有點責任。
但若說這個事兒有沒有那麼緊要,卻是仁者見仁了。
還是那個想法,通州作為水路運輸樞紐也有幾百年了,卻沒見哪場水患,能波及到通州和萬頃倉的。
運糧這事,半個月能運走最好,大家皆大歡喜。
若運不完,再拖上半個月一個月,乃至兩、三個月,也屁事兒沒有。
就這樣,一群穿著官服的人,懷揣著各自不同的想法,到達了碼頭。
碼頭上的人,或者在碼頭做事的,或者來送人、接人的,或者來往轉悠著,攬個跑腿賣力氣什麼的活兒的……各色人等都是避之不及,紛紛躲開。
在大家都退開的時候,站在原地的人就顯得分外突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