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吏!
如今黃河下遊多在建武漢疆域之內,前些年決口的魏郡在河內的東北部,建世漢不可能去治黃河。曹金請求治理的是如今在建世漢境內的三個半郡,包括河南郡、潁川郡、南陽郡和半個弘農郡。
河南郡內有伊水、洛水、汜水、汴水、狼湯渠等,潁川郡內有潁水、汝水等,南陽郡內有丹水、漢水、育水等等。因為這些年到處天災人禍,根本沒人管水的事兒,原本能用於交通和灌溉的河流、水渠狀況都不太好,不僅影響水運,更影響農業。
去年天旱,曹金在屯田之時深受缺水之害,田耕種了,沒有水灌溉,對產量的影響太大了。因為缺水,還導致百姓爭水,鄉村之間因此大打出手,流血事件不斷發生。
屯田官員不僅要關注農田,還要處理這些打架鬥毆事件。軍屯還好,有軍令管理,民屯最是頭疼,招募來的流民有許多原來就是土匪,好不容易把他們摁地土地上安穩種田,因為爭水,又激發了匪性,動不動大打出手,管理上太難了。
因此曹金提出治水修渠,迫在眉睫。
皇帝召集大臣商議。出人意料的是,第一個跳出來發言的竟是尚書令鄭深。
鄭深此時因為位高權重,基本上什麼事都是等到最後才表態,第一個表態的場景少之又少。
他說道“陛下,天下不寧,烽火不息,數十年擾攘,國庫空虛。因四方征伐,國庫耗儘,徭役繁重。治水之費,動輒萬億,所需之人力,何止十萬百萬?如今國之大事在東征,並無餘力治水,請陛下三思。”
當前的頭等大事肯定是東征,雖然劉鈺目前占據了主動,但是劉秀依然是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建武漢的體量足夠大,可以和建世漢分庭抗禮。為了統一,整個國家要將全部力量使出來,哪有力量再去治水?
劉鈺敢免田賦,卻不敢免徭役。因為實在是免不了,國家需要人力的地方太多了,每一場戰爭都需要征發大量的青壯,其中在一線衝鋒的還算少數,後勤隊伍才叫龐大。
治水這一類的大基建工程,正需要大量人力,那水渠堤壩,都是一鍬一鍬挖出來,一點一點壘起來的,最是勞動密集型的工作,如今打仗的人都缺,哪兒還有人去治水啊,這不是鬨嗎?
鄭深的意見十分明確,治水這事兒現在不能做。
兵部尚書羅由也表態支持鄭深,理由也是沒有餘力。
這兩個皇帝信任的重臣接連表態,其餘人也紛紛跟風,說是眼下不能治水。
唯一支持治水的是將作大匠宣秉,但是在一眾反對聲音中顯得十分單薄。
將作大匠是十二卿之一,秩兩千石,是將作監的長官,將作監是掌管土木營建的官署。
自從皇帝改革官製為三省六部製以來,十二卿職責都向六部轉移,將作監的職能日漸削弱,眼下幾乎隻剩下基建這一塊。可是如今國庫不足,朝廷的基建項目很少,隻新建了一些球場,還是皇帝自己的買賣,球場建設是由少府負責的,沒將作監什麼事兒。
將作大匠宣秉閒得發慌,正想找些事來發揮一下能量,聽說要治水,立即跳出來表示讚成。
“陛下,農為國之本,治水修渠乃萬代之功業,又有現時之用處。渠水一通,田地收獲何止倍增?這幾年,關東戰事頻頻,而糧用不足,須從關中轉運,朝廷要從各地收糧,再裝船,順渭水東行,直至大河。奈何崤函之後,大河急轉,有三門津之險,水流湍急,壁立千仞,航路斷絕,在三門之前,便須卸船,從陸路行走,此地乃是敵我交界之地,敵軍時常出沒,須得有重兵護衛,靡費甚巨。若大修水渠,使關東之糧能自給自足,則朝廷可免去運糧之勞,護衛之費,百姓可免徭役之苦。此事十分緊要,比之征戰亦不遑多讓,請陛下思之。”
這個年頭,運輸工具太落後,造成戰爭的成本極高,最高就在後勤糧草上。一個前線士兵,需要幾個後勤人員來保障其供給。千裡運糧,十不存一,運一百斤糧食運去,勞動牲畜、人口,來回路上都要吃糧,實際用於士兵身上的頂多十斤。最經濟的運糧方式是水運,船運載量大,消耗小,借助水力,比陸路輕鬆數倍。順水行舟,速度比陸路走快十倍不止,就是逆水,也比陸路快上三倍,何況還沒有那麼多人、牛、馬一路消耗糧食。
比及陸路,水路運輸太方便太經濟了。本來從長安到洛陽,走渭水向東入大河最為便捷,無奈中間有一個難以逾越的天險三門峽。
傳說大禹治水時,三門峽一帶有砥柱山擋住了水路,造成洪水肆虐,大禹將砥柱山劈開,形成人、神、鬼三門,河水流過三門,繞砥柱山而下,留下中流砥柱這個成語,也留下了險絕的航道三門峽。
西漢時長安一帶人口眾多,為了保障首都地區的糧食供應,朝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疏通漕運航道,對三門峽的河道進行處理,甚至在兩側的崖壁上開鑿棧道,以人力拉纖的方式幫助船隻經過,使航道得到了改善,但是並沒有徹底解決問題。
天下亂了幾十年了,三門峽航道狀況更差,如今從關中去洛陽,在三門峽之前便要卸船,經陸路轉運,耗費巨大,效率低下。劉鈺做夢都想讓三門峽航道暢通,但是他知道這是個現代都無法完全解決的難題。因此隻剩下一個選擇,就是大力發展農業,使關東的軍隊在關東得到補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興修水利是一個必須的選項。
水利工程雖然是個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卻也是個要命的東西,投入太大了。鼎盛時期的隋朝國力強得不像話,糧食多得倉裡都裝不下,可隋煬帝修了條大運河還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何況建世漢這個百姓剛能吃上飯、還在長年征戰的王朝初期政權。
皇帝劉鈺眼看著眾臣議論,什麼也沒說,便退朝回宮去了。
皇帝沒回建始殿,而是去了廣陽殿,在數個巨大的沙盤之間來回行走。
這時牛頭來稟報,說大司農寇恂求見。
寇恂自從上穀郡歸降之後,便恢複了本名。寇氏本就是上穀豪族,他改投長安時,怕連累家族,暫時更名為荀彧,如今這個擔憂已經不存在了,自然也用不著隱姓埋名了。
寇恂一進來,皇帝便笑道“寇卿方才在朝堂上一言未發,此時前來,必有良言以諫朕。”
寇恂道“臣見陛下有意治水修渠,故來獻計。”
“寇卿有何妙計?”皇帝來了興致。
寇恂道“治水修渠雖於農事有大利,然耗費巨大,此時國用不足,不宜輕啟。臣觀關東諸郡,皆不當於此時治水,唯有一地,則非治不可。”
皇帝很奇怪,不知道是哪個地方水災嚴重,讓寇恂覺得非治水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