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的答案,可能會讓很多人失望。
我們的糧倉布點廣,人員多,部分地區管理模式和手段非常落後。
大量的糧食入庫卻不入市,堆在倉庫裡變質,糧食損失率遠遠高於發達國家。
比如17年,官方糧企由於管理不善,全國糧倉儲備12億噸糧食,因為倉庫老舊,1年的損耗高達近800萬噸。
落後的管理製度,又很容易滋生腐敗,內部人員監守自盜。
13年《人民網》就報道,某儲糧豫省分公司110人,串聯騙取官方糧食資金7億元。
15年av又曝光,遼省和吉省一些地方的糧庫,與糧商勾兌,用舊糧頂替新糧,以賺取差價。
現在又是黑省分公司肇州倉庫,玉米質量極差,一捏就碎,玉米堆充滿了黴渣,據說曝光半個月後,倉庫拿出了解決方案,直接禁製帶手機入庫了。
e,這頓操作,李時珍的皮,造化鐘神秀。
至於起火的事情,這個,那個,對吧。
套路咱都很熟啊,好像古裝電視劇裡這樣的情節不在少數,不用多說,13年的林甸直屬庫,18年的洮南市大通糧食儲備庫,咱知道就行。
……
這麼一圈分析下來,每個環節都有很大的損耗,收割漏撿,儲存不當,火燒黴變,流動搬運不當等等。
流通環節種種問題疊加,損耗至少有總人口1年口糧的一半以上,數字的話,也就一個小目標以上那麼多噸吧。
不止是糧食領域,國內的生鮮果蔬損耗都非常嚴重,其中果蔬腐損率更是高達三成。
看看生產數據就知道了,蔬菜人均產量577公斤,但人均年消費蔬菜隻有100公斤出頭。
那剩下的400多公斤去哪了?
所以,每年腐損造成的損失,超過1000億人民幣。
再看看冷鏈流通率,同樣比較低,水產冷鏈運輸率隻有四成,果蔬隻有一成半。
連腳盆雞的冷鏈運輸率都超過八成,更不用說白頭鷹,早早就遠超八成以上。
要知道,白頭鷹還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農業國,機械化水平極高。
又能產的出,又能運的遠,還能存的住,世界霸主的表現,那可是全方位的。
所以說了這麼多,無非想說明一個問題,落後的管理和儲存,以及運輸係統,才是扼製糧食浪費最應該急需解決的問題。
而不是瞎搞什麼n1,n2,不想著改進環節,隻會折騰老百姓。
……
批評吃播是同樣的道理,理智的分析,就算把吃播全部封號,視頻全部下架,1年也不一定能省下多少糧食。
兔子的糧食浪費,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吃播大胃王,而在落後的倉儲,運輸和管理係統。
節約糧食,真正需要做的,是改善倉儲和運輸,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損耗,而不是什麼稱體重點餐。
我們有超算,有人工智能,有物聯網,工業生產世界第一,糧食浪費這些問題,明明都是現有技術手段就可以解決的。
防止浪費糧食,更重要的還是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
既然能夠統計出收割儲運浪費的糧食達到7000萬噸以上,那就應該知道如何去改進。
糧食生產層麵,官方已經力求做到最佳,農資、種子、農機等等,有多元化補貼體係,基本解決了國人吃飯的問題。
但糧食流通層麵,就更應該解決環節損耗,就是應該引入超算和信息化管理,直接用高科技手段,介入到糧食被征購後的每一步。
如果人力轉運存在“陰兵借糧”的現象,就應該仿照白頭鷹,用集裝箱。
糧庫以前有“火龍燒倉”的現象,那就應該安裝監控,安裝傳感器,儲量和狀態一目了然。
……
事實上,某糧企現在部分地方也在這麼改革,也在這麼做,穩步推進倉儲物聯網,已經裝有432萬個傳感器和81萬個攝像頭。
羊城直屬庫就裝有6000多個傳感器和監控,儲量10萬噸,一鍵通風,損耗率從13降到了08。
什麼是好的管理?這就是了。
咱們少吃多少飯,節約下來的糧食,都不如在管理上稍微前進一步。
彆人怎麼看待這個問題,陸羽不清楚,他隻知道他是這麼看待的。
把自己的看法和論點編輯整理了一遍,連同《觀察者網》那篇文章,登錄微博,一同轉發了出去。
發完微博,剛才看到n1這種怪誕騷操作新聞產生的鬱悶才一掃而空。
陸羽在書房動動手指,編輯了一大通,他倒是發完痛快了,完全沒有考慮那麼多。
根本沒有想過他這一炮開下去,會帶來哪些輿論和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