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也笑,可能還真有,到時候嚇你們一跳。
公孫劍再一次提醒,“大汗不考慮一下嗎?如果你願意,可以去順義皇莊,過非常富足悠閒的生活,女真百姓會遷入山海關內,不用受連年的酷寒和乾旱。”
皇太極不會屈服,一個做過皇帝的人,怎麼可能甘心做個富家翁。
公孫劍還不死心,“大汗可以保留尊號,妻妾仆從依舊,出入均按皇家禮儀,可否?”
皇太極好半天沒說話,隻是像看傻子一樣看公孫劍,明國皇帝到底還是年輕,怎麼會有人這樣?皇太極生下來就是一世梟雄,要麼功成名就,要麼慘烈而死,他會為了形式上的光鮮自廢武功?
他等待了片刻,算是剛才聊得翻篇,皇太極開口問道“雙方以大淩河為界,各自退兵,開通馬市,如何?”
公孫劍很失望的搖搖頭,回應道“大汗如果誠心談判,當初讓二貝勒阿敏說這些,可能合約早已簽訂,又何必在此殺來殺去。”
皇太極似乎早已料到結果,現在的形勢明顯利於明軍,讓他們退回大淩河西麵,恐怕是不可能。
“明國皇帝莫要被眼前的勝利衝昏頭腦,女真鐵騎的威力還沒有全部發揮。而且,再過陣子該下雪了,明國皇帝準備留在這裡陪朕過年嗎?”
公孫劍沒有理會他的威脅,冬季作戰的確不是明軍特長,到時候糧草供應也會出現更大的困難。但女真人好不到哪去,他們連吃的都沒有,又沒有外部盟友,到那時同樣不一定是明軍對手。
皇太極威脅不成,再做出一些妥協,“遼陽歸明國,罷兵休戰可好?”
公孫劍回答“容朕考慮,三日後給你答複!”
公孫劍回營之後,陪同的孫應元問“陛下已完全占據勝勢,大可以再接再厲,徹底剿滅女真,對皇太極的議和條件,為何要考慮昵?”
公孫劍回答他“朕給他的答複裡,最重要的不是‘考慮’二字,而是‘三日後’。”
鄭芝龍剛剛率隊進駐女真的軍營,穩固下來需要時間,公孫劍擔心皇太極攻打此處不成,改而進攻鄭芝
龍。
此外,察哈爾軍和關寧鐵騎剛剛落敗,但察哈爾軍實力尚在,公孫劍會下達指令,讓他們加緊攻城,不要管什麼三天還是幾天,早一天拿下便早一分主動。
孫應元懂了,皇帝又在玩花招,皇太極不是足智多謀嗎?已經無數次的出騎兵打得明軍措手不及,公孫劍也不能太老實,先安慰你幾句,做出三天的承諾,其實誰稀罕管你,能拖住先拖住,能打你就打你。
公孫劍之所以出營與皇太極會麵,源自他需要這麼一個機會。
普天之下僅有的兩個自稱為“朕”的人會麵,這是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
公孫劍最需要做的是穩住皇太極,讓他稍安勿躁,時間朝後拖一天,便會愈加有利於大周。最好能迷惑皇太極,讓他搞不懂大周的動向。
另一方麵,公孫劍身為大周皇帝,需要光輝燦爛的形象,需要能夠被《大周日報》大加讚賞的故事。今日出營一舉兩得,公孫劍既能對戰局產生影響,又能為自己的經曆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今日竟有了幾分秋意,尤其是在一場雨過後,祖大壽驚奇的發現,有幾片葉子飄落在自己身邊。靜靜的伏在地上。
遼東的天氣冷的比較快,一場秋雨一場涼,相信用不了一兩個月,第一場雪會如期而至。
祖大壽問身邊的吳襄,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以前依仗手下的精銳騎兵,可是在昨日這場與女真的較量中落敗。
吳襄沒有被重點針對,傷亡不算多。但祖大壽的關寧鐵騎是敵人的主要打擊目標,經過激戰後幸存的隻有兩千多,除去傷病最多還有一半能上陣殺敵。
這點人馬彆說攻城了,人家打開城門你都未必敢進。
皇帝限期破城的任務無法完成,出路何在?
吳襄建議,咱們老老實實歸營吧,不管什麼處罰,坦然接受便好。
“如果是砍頭昵?”
麵對祖大壽的問題,吳襄並不能否認這種可能性。
嚴格說起來,他倆罪過不小,直接導致袁可立伏擊女真人的失敗,繼而是明軍在遼陽大戰中的被動,然後又與皇太極眉來眼去,在沈陽城外猶豫不決。
因為他們慘死的軍卒甚多,難道還不應該斬首示眾嗎?
‘不行,我等麵前隻有兩條路,要麼投降女真,要麼攻下沈陽立下大功。
吳襄告訴他,“你說的是一條路,皇太極自身難保,你投降女真還有何用?再者說,就憑手底下這點人馬,皇太極未必理會你。”
“你的意思是隻剩攻破沈陽城一條路?”
吳襄手底下還有不少人,雙方加起來倒是有點希望。
趁著皇太極帶軍離開,以及察哈爾軍沒有做好準備,我等速速攻城,希望能夠立下大功,以求皇帝陛下寬恕。
軍卒來報,察哈爾軍統領粆圖求見。
祖大壽與吳襄迎到營外,他倆見到了粆圖,一個察哈爾人。
粆圖與他們客套了幾句,一同進了營帳。在這次與皇太極的拚鬥中,受傷最大的是祖大壽的關寧鐵騎,察哈爾軍後來參戰,女真碰到沒多久便退了,因此察哈爾軍的主力並沒有太嚴重的損失。
粆圖並不多說廢話,問道“祖將軍與吳將軍是否想要破城的首功?”
因為爵位,祖大壽稱呼他,“國公請講!”
粆圖倒是不太在乎爵位,還是很客氣的說“我與叔父已在青海立下大功,被陛下冊封公爵。因此,攻破沈陽的功勞送給兩位將軍,不知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