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內衛!
直到今年與明國議和,皇太極把阿敏打發出去,又毫不介意的發動戰爭,其實是置阿敏於絕境。
可人家阿敏昵,拒絕了明國皇帝的封賞,義無反顧的逃回來,等到莽古爾泰都背叛了,他還是堅持守衛在皇太極身邊。
誰是忠臣,誰是奸臣,還不夠一目了然嗎?
皇太極為自己的猜忌羞愧不已,阿敏卻有了更多的心思。
直到前不久,阿敏從未想過背叛。可現實讓人寒心,皇太極不止想害自己,而且還迫不及待分了自己的家產,包括旗主的位置。
他已經是樹倒猢猻散,堅持不了太久,阿敏必須為自己,也為子孫考慮,重新尋一條出路。
撫順城外,公孫劍親自出城,迎接兩路大軍的到臨。
孫傳庭的秦兵先到,然後是袁崇煥的義烏軍。經過一年來的曆練,他們已經稱得上精銳之師。
有了這兩支隊伍,公孫劍感覺是時候奮力向前,與對方決一死戰。
眾位將領紛紛勸說,卻改變不了皇帝的旨意。
大軍向撫順關進發,路途中遇到了莽古爾泰,他見到公孫劍後很是羞愧,想不到自己有一天會投降明國,更想不到他是一個人孤零零來降。
公孫劍當即命令,莽古爾泰隨軍出征,待有戰功後酌情封賞。
此時,公孫劍發現一個人擋在前麵,軍師陳奇瑜。
公孫劍微微皺了皺眉頭,問道“軍師,此為何意啊?”
陳奇瑜稟告道“陛下,外喀爾喀大軍崩潰在即,也許就在這三兩天裡,他們要麼自行潰散,要麼與女真鬥作一團。還有女真那邊,三貝勒離開,他們內部矛盾一觸即發,再等幾日狀態更加糟糕。待到那時,才是我們最佳的進攻時機啊!”
公孫劍搖了搖頭,“軍師難道看不到孤山堡的將士嗎?他們在翹首以盼等著大軍前往營救。”
陳奇瑜振振有詞,“陛下,孤山堡的將士固然重要,可此舉會葬送更多將士的性命,數量遠大於孤山
堡,孰重孰輕,還請陛下斟酌啊!”
旁邊的袁可立、袁崇煥、?小傳庭等一眾將領都想說話,可誰都沒說。
公孫劍不需要聽彆人的建議,既然孤山堡瀕臨絕境,他怎會不管不顧。
陳奇瑜很堅持,“陛下,莫將願意立下軍令狀,若五日內不能殲滅外嘻爾嘻與女真,莫將願身首異處以謝天下。”
公孫劍轉頭看其他將領,從神色上判斷,很多人是讚同陳奇瑜的觀點的。
如果不救孤山堡,明軍無需付出太大損失,便可輕鬆的擊垮敵人,取得遼東戰役的最後勝利。
相反的,如果明軍出關,你是給外喀爾喀、女真最後的機會,雙方一場大戰,未必沒有獲勝的機會。此舉將決出最後的勝利者,哪怕明軍贏了,必然要付出很多人的性命。
在陳奇瑜這等崇尚謀略的人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善莫大焉。
既然能不費吹灰之力,何必動刀動槍的廝殺,還要麵對一個未知的結果。
在他們周邊,漫天的大雪,是不是想起了多年前的薩爾滸之戰?明軍又要在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崩盤?
陳奇瑜冒險攔阻禦駕,他想阻止這種可能性的存在。
大周朝是穩贏不輸的,何必改變這種舒適的狀態?
公孫劍示意各位將領靠近點,他想說幾句話。
“眾位愛卿,可知我大周朝為何在遼東節節勝利嗎?”
大家認可這種說法,雖然在很多戰役裡死的人比對方多,但是靠著雄厚的國力,明軍一步步推過大淩河,占領了遼陽、沈陽、撫順,將女真人的生存環境擠壓到赫圖阿拉附近。
孫應元認為,“陛下操練京營,打造一支百戰雄獅,配備優良的武器裝備,這是打敗女真的關鍵。”
孫傳庭剛來遼東,他覺得,“陛下一年來注重財政稅賦,國家各項收入劇增,糧草供應及時,是大周朝的整體國力支撐這場戰爭,我軍雖敗依然可以進軍,韃子即便勝了還是要敗退,原因在此。”
公孫劍聽他們一個一個說,最後將目光投向袁可立,“先生,你說說吧!”
袁可立答道“民心!”
隻有兩個字,擲地有聲,卻秒殺其它所有答案。
百姓們心向大周,才會有那麼多人冒死投奔。
將士們心向大周,才會在戰場上寧死不退。
臣子們心向大周,才會萬眾一心將後方打理的妥妥當當。
“陛下為什麼非要救東江軍和登萊軍,還是民心。”
在公孫劍看來,見死不救罪過大了,現在已經想了很多辦法,還是不能讓毛文龍脫困。對於毛文龍和孤山堡裡的將士來說,他們等待的是救援,是大周軍隊從天而降,救他們於水火之中。
公孫劍不想讓他們失望,也不想讓大周子民失望,他想給所有的軍卒和百姓表達一個意思,那就是隻要你們為國為民,那麼祖國永遠不會拋棄你。
這好比是後世裡不幸被困在井底的礦工,營救他們花費的錢財,遠遠大於他們一輩子所能創造的,但國家依然會不惜一切代價去營救,目的便是以人為本,讓更多人看到,所有人都可以放心的為國效力,祖國不會主動放棄任何一個。
公孫劍救援孤山堡便是為此,同時他也做了充分的準備,自信可以在荒野中戰勝女真,以及外喀爾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