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大閱之討價還價
京中勳貴們對大閱興趣不大,因為不管閱不閱,他們的官位基本都是固定的——就在五軍都督府裡麵來回打轉。
人,一旦沒有了向上的欲望,也就沒有了進步的動力,此事自古皆然。
但兵部對大閱這件差事卻是相當重視的。在眼下這個基本可以算得上承平的年代,兵部要撈點拿得出手的功勞可不容易。
薊鎮那邊,董狐狸什麼的,早就被戚繼光教訓得夠了,現在已經很少往薊鎮這邊來。
雖然迄今為止,戚繼光因為以步對騎,加上朝廷“西懷東製”的總戰略,他也很難給對方毀滅性的打擊,但是有一個問題不能忽視。
蒙古人早就失去了什麼“再奪中原”之類的雄心壯誌,南下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搶掠。既然如此,搶不到東西,還總有損失,這種虧本仗在蒙古人內部當然也是不得人心的,蒙古首領們也不傻,當然就不肯多乾。
但戚繼光老實,不代表李成梁也老實。
戚繼光的風格是,隻要你敢來,我就堅決打回去,打到你不敢來為止。
李成梁的風格是,你來任你來,來完我再去打你,守土什麼的不是關鍵,關鍵是我要軍功。
所以這樣一來,戚繼光這邊現在幾乎沒事做了——對方不來,朝廷又沒有讓他打過去的意思,他一個規規矩矩的武將,可沒有膽量跟高務實那樣“擅開邊釁”。彆說萬一打輸了肯定是一長串的人頭落地,就算一如既往的打贏了,估計也一樣保不住腦袋。
戚繼光撈不到仗打,兵部想撈點功勞也就隻能眼巴巴望著遼東了。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遼東的李成梁,李成梁這人很會來事,蒙古人去遼東搶劫,李成梁五次截擊大概隻有一次能夠準時堵住對方,然後將對方逼退回去。
但是,剩下的四次他必然會窮追不舍,一直深入蒙古境內,把人家大殺一場,至少撈兩三百個蒙古人的首級才肯善罷甘休。
大明一貫是以首級論軍功的,這樣一對比,結果就是怎樣呢?
一看戚繼光這邊的戰績:蒙古某部三千餘騎進犯,薊鎮總兵官戚繼光督兵迎敵,擊潰來犯之敵,該敵敗走,是役陣斬夷首十五級,奪馬五十三匹,騾二頭,器物三百六十九件。
再一看李成梁這邊的戰績:夷酋某某等,數遣零騎侵邊,複糾眾千餘從永奠堡入犯,總兵官李成梁督兵追擊之,斬級七百五十有奇,擒獲一百六十名,且殲其酋首八人,夷其堅巢數處,所獲馬匹夷器甚多。
一邊戚繼光擊潰來敵三千騎兵,沒有讓人進入邊關之內,大明百姓未損一人,民財未失一文,但因為隻拿到十五顆人頭,結果朝廷這邊一計算,兵部也隻能按照規矩賞錢,另外皇帝額外賞戚繼光銀三十兩。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另一邊蒙古人一共就千餘騎,李成梁早沒應對,等人搶夠了,突然殺出來,砍了七百五十多顆人頭回去邀功,朝廷一看,哇塞,大捷啊,賞!李成梁加寧遠伯!
可是,一千餘騎兵禍害地方的時候,大明百姓難道能夠隻死七百多個?這大明百姓的人頭丟了,找誰喊冤去呢?
軍人,擊殺敵軍自然應該,可首要任務難道不是保護百姓嗎?
但是大明的軍功祖製告訴你,不是這樣,因為保護了多少百姓,這個是沒法精確計算的,按這個搞的話,下麵的武將們一定會胡吹大氣,太不利於統計了,所以乾脆不算。
換句話說,不管你擊潰、擊退了多少敵人,隻要沒撈到敵軍的首級,這個軍功都是不作數的。
因此像戚繼光這種堅持拒敵於國門之外的打法,又是麵對清一色的騎兵,當然就撈不到什麼軍功了——人家就算被打死了,屍體也大多能被戰友給撈回去。
李成梁之所以很少帶領步兵出戰,就是因為步兵對他來說是個累贅,嚴重拖累了他斬首撈軍功的速度。
但現在,兵部偏偏隻能靠著遼東的一點戰功保持存在感了,這當然也不是兵部希望看見的,所以今年既然有大閱,那肯定要好好乾,讓皇上看一看咱們兵部也不是打醬油的閒雜部門。
八月初八,京營大閱。
天氣還有些炎熱,但京師已經熱鬨非凡,無數人湧出阜成門外遠遠地觀看這十年難得一見的盛舉。
皇帝的禦駕在大漢將軍們的護衛下穿過人群,引起陣陣山呼萬歲之聲,道旁跪滿了黑壓壓的人群。
不過,一身戎裝的高務實跟在皇帝身邊,卻有些撇嘴——京師百姓這“規矩”還不如廣西土司呢,山呼萬歲的同時居然還伸長了脖子朝皇帝望來。想當初黃芷汀在思明府出行,土民恭敬得頭都不敢抬,活像是在啃泥。
後世有磚家說明朝統治嚴酷,也不知道是跟誰比的,這大明的統治要論嚴酷,明明前比不了蒙元,後比不了韃清,哪就嚴酷了?跟皿煮時代比的嗎?
朱翊鈞看起來也不是很“威嚴”,而是麵帶微笑地左右打量,然後興奮地對高務實道:“務實,你覺不覺得,京師百姓對於一場大閱也是喜聞樂見的。”
那是,中國人有這個傳統啊,但凡有熱鬨看,甭管什麼事,哪怕是砍頭,他們都是喜聞樂見的。
當然,想可以這麼想,話不能這麼說。高務實笑吟吟地道:“皇上所言極是,京營是護衛朝廷、護衛神京的重要武力,能夠看見京營振奮,京師百姓自然欣喜異常。他們今日能看見這樣盛大的閱兵,都是有賴於皇上的聖裁宸斷。”
朱翊鈞笑得眼睛都眯了起來,看起來萬分愜意,但還是擺了擺手,道:“光是朕可不夠,聖裁宸斷什麼的,總得有個由頭,這事兒歸根結底還是你的功勞,要不是安南大勝,朕如何能為祖宗複九世之仇,乃至於有此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