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5章麻城劉,鬆江徐
黃孟宇走後,高陌便出現在高務實麵前,手中拿著一疊抄本。
“黃、陳二公雖先後執掌東廠,但對劉守有的重視顯然不夠,或者說重視的太遲了些……老爺,這裡是劉守有近兩年來的一些重要行程記載,請過目。”
高務實瞥了一眼,微微搖頭,道:“我累了,你挑重要的說吧。嗯,先告訴我劉守有為何盯著我不放,我應該不曾得罪他。”[注:我真是個忍不住的人,本來這其中的內幕按大綱來說還要按住一段時間,但昨天有讀者覺得劉守有沒有理由跟高務實對著乾……提前爆了吧。]
高陌平靜地道:“老爺的確不曾得罪劉守有,但新鄭高家曾經得罪過鬆江徐家,或者應該說,高徐兩家之仇,從來不是那麼簡單的。”
“徐華亭?”高務實皺眉道:“那還是嘉、隆年間的舊事了,而且……即便不說三伯最終放了徐家一馬,就算沒有,我高家與徐家的恩怨又關他劉守有什麼事?”
高陌道:“徐家的徐長春,老爺應該認識?”
“認識。”高務實閉上眼,往椅背上一靠,道:“徐元春,字正夫,號寅陽,徐華亭長孫。萬曆二年甲戌科金榜二甲第二十六名,初授刑部主事,後改禮部,今年年初官至太常卿。”
高陌微笑道:“老爺強記,不過小的這裡還有更詳細的。”
高務實微微睜眼,看了他一下,又再次閉上,道:“看來我還有忽略的地方,那就說吧。”
高陌打開一本抄本,念道:“徐元春,字正夫,號寅陽,為徐璠之長子、徐階之長孫。其年十六時補諸生,隨父官京師,寄錦衣衛籍,後改順天府學生,舉萬曆元年鄉試,中萬曆二年進士二甲第二十六名。
初授刑部主事,後改禮部,遷員外郎,曆官光祿尚寶卿,升太仆少卿,擢正卿,旋於今年年初晉太常卿。”
這些情況,高陌隻是比高務實說得稍稍詳細一點,但高務實知道肯定還不是重點,於是一言不發繼續聽下去。
果然高陌繼續道:“萬曆初年,徐家在鬆江開海港一處,占地約七十畝,頗為興盛。彼時徐元春有女徐氏,配於劉守有之子劉承禧,兩家結為姻親,劉家遂也入資海港。後京華從工部之手得寧波等港,徐氏海港遂受影響,進出港貨物量大減三成餘。不過,此時無論徐、劉,都未曾有任何異常舉動。
萬曆九年初,老爺得張上海(時任廣西巡撫張任,籍貫上海縣)支持,開始在上海縣買地,籌劃建港,而劉守有則在約一到兩個月後,開始派人南下廣西、安南,明察暗訪,希望找到老爺本人或者京華的不利證據。”
[注:以上徐家與劉家的聯姻是史實。我摘三句出來:“近代遠結姻者,如嘉靖間,鬆江徐文貞之結陸、劉二緹帥。皆楚人……世人多知之。”、“徐太常(元春),以女字劉金吾(守有)之子。徐為華亭相公塚孫,而劉則故大司馬(天和)孫,麻城人也。相去亦三千裡。”、“華亭武蔭蓋與分宜同事,不能獨異。然當其在相位時,已與陸武惠、劉太保二緹帥締兒女姻,一在荊之景陵,一在黃之麻城。”——也就是說,徐家和陸炳、劉守有兩任錦衣都督都結了親,可見此時文官重臣、世家插手錦衣衛事,並不是隻有高務實一個人這麼乾。]
高務實聽完高陌的話,不覺笑了起來,睜開眼,微微搖頭道:“看來這是舊愁新恨一齊爆發了。隻不過萬曆初年時,我三伯還在首輔位上,徐家也好,劉家也罷,都不敢輕動。到了萬曆九年,三伯已故,而我偏偏又把手伸進了徐家後院上海(此時屬鬆江府,是華亭縣的臨縣),還正巧也是建港口,真正是從徐、劉兩家口裡奪食……難怪,難怪。”
高陌見高務實麵帶嘲諷,但卻似乎並不甚在意,忍不住提醒道:“老爺,高、徐之舊仇,牽涉到徐元春之父,徐璠當時被判流放,直到郭元輔致仕之前才將其特赦回籍,命他回鄉照顧乃父徐華亭……”
高務實心中一動,問道:“巧了,又是萬曆九年?”
“是,也是萬曆九年。”
高務實不由得嗬嗬一笑,歎道:“徐璠這樣的人,就算流放,也吃不了什麼虧的,他不過是麵子上過不去罷了,偏偏還忍不住慫恿後輩出來生事,也不管徐華亭是不是早已不願與我高家為敵……真是不當人子。”
高陌詫異道:“老爺怎知徐華亭不欲與高家為敵了?”
“徐華亭雖老,卻不糊塗,哪像他的兒孫們一般不知進退。”高務實冷笑著站起來,道:“昔日就是他借張江陵之口,來與我三伯講和,徐家那幾十萬畝良田才得以保全大半。若不出我所料,徐華亭要麼是已經不管家中事務了,要麼是徐家後輩瞞著他胡鬨,否則必不會有如今這一出。”
高陌不敢質疑高務實的判斷,隻好問道:“那眼下……該怎麼辦?”
高務實想了想,輕哼一聲:“原本以徐、劉兩家這般做法,我就算斷然處置也不為過。不過……看在昔日三伯畢竟曾經答應過徐華亭不再計較兩家舊事的份上,我這次還是先禮後兵,給他們最後一個機會,看看徐家能不能懸崖勒馬。”
高務實稍稍一頓,沉聲道:“替我致函應天巡撫韓師兄,就說我想請他代為拜訪一下徐華亭公。”
高陌想了想,問道:“老爺可是要寫一封親筆信給華亭公?”
高務實沉吟片刻,搖頭道:“此事不宜見墨,你就讓韓師兄幫我轉達一句話。”
高陌微微低頭,問道:“什麼話?”
“問一下徐華亭公,徐家那港口可願意賣給我。”
高陌微微一怔,遲疑道:“老爺是真要買,還是……”
“真買如何,假買又如何?”
高陌皺起眉頭,苦笑道:“老爺有所不知,徐家那港口眼下可早就不是徐、劉兩家的買賣了,聽說還有好些江南名門參與。”
“哦?”高務實來了興趣,問道:“都有哪些名門?”
高陌道:“彆的不說,王太倉王荊石公府上就參了一股,據說至少投了四五萬兩銀子進去。”
高務實一愣:“王錫爵?”然後不等高陌說話,就先自己恍然了,點頭道:“是了,王錫爵雖是太原王氏出身,但他這一支早在弘治年間便進入太倉(屬蘇州府,離上海縣很近),其祖父王湧尤其善於經營,當時便已是太倉巨富,他家入股徐家之港口,確實理所當然。更不要提這王家與徐家一樣,都是心學擁躉,兩廂聯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高陌沒有回答,隻是臉色依舊為難。
高務實微微皺眉:“怎麼,除了王錫爵之外,還有厲害人物?”
高陌苦笑道:“老爺料事如神,確實還有,不僅厲害,而且不少。”
“說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