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5章 審視(上)_大明元輔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大明元輔 > 第1445章 審視(上)

第1445章 審視(上)(1 / 2)

第1445章審視(上)

朱翊鈞最終的決斷仍是讓李如鬆回鎮遼東,這一點不算太出乎高務實預料之外,但確實也不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結果。

對於李如鬆這個人,整體而言高務實是持正麵態度的。不過,這個正麵主要是由於他相比於乃父更加單純。

李如鬆是典型的傳統武將,而且是那種皇帝指哪他打哪的武將,本身的統兵才能也足稱名將之選。作為一把刀而言,李如鬆肯定是合格的,甚至堪稱寶刀。

不過這並不代表高務實就認為李如鬆是此時遼帥的最佳人選。李如鬆的身份對於他出任遼帥而言,既有加分,又有扣分。

加分項很明顯,他自小在遼東長大,少時便跟隨李成梁在遼東征戰,完全熟悉遼東各個方麵的情況。而他身為李成梁的長子,自來被李家軍當做少帥看待,李成梁手底下的將領們有一個算一個,對他也都服氣,弟弟們也沒有哪一個敢在他這個大哥麵前不老實。

從這些角度來說,讓李如鬆去接替李成梁,幾乎可以讓遼東換帥一事不起任何波瀾,就如初春的細雨取代冬雪一般自然而然。

另外就像朱翊鈞剛才自己提到的那樣,李如鬆去接替李成梁,旁人就不可能說他這個皇帝刻薄寡恩——你李成梁大敗虧輸到這般地步,我仍然讓你以寧遠伯回京安養。你卸任的遼東總兵一職,我還交給了你的合法繼承人去接任。試問我對你們李家的恩寵和信賴,難道不是無以複加嗎?

但這些都隻是從好的一方麵來看,事實上李如鬆接替李成梁為遼帥也有不好的一方麵。

首先,李如鬆再怎麼說也是李成梁的長子,即便他本人既敢死戰也不貪財,可是他手底下的人依舊是李成梁帶出來的那批人。這批人對他李如鬆固然服氣,可同樣的,李如鬆也不可能一點麵子都不給他們留。

該讓他們發財的時候,李如鬆也必然無法做到讓他們兩袖清風;他們出了什麼問題,該保護他們的時候,李如鬆也不可能拉下臉來說老子沒有你們這樣的屬下。

屁股始終是會決定腦袋的。李如鬆做遼帥大抵會比現在的李成梁靠得住,但指望李如鬆能革除舊弊,徹底把遼東軍洗刷一新,那就未免太為難人家了。換了誰麵對自己麾下一堆的叔叔伯伯們,也拉不下臉去喊打喊殺啊。

其次,李如鬆本人的性格過於剛強。李成梁這人在後世的評價當中,有一句叫做“能勇能怯”。其中左所之戰、盤山驛之戰、卓山之戰、平虜堡之戰、紅土城之戰、養善木之戰、鴨兒匱之戰、雕背山之戰、遼河之戰、阿州之戰、撫順之戰、沈陽之戰、開原之戰、襖郎兔之戰、曹子穀之戰、古勒寨之戰……毫無疑問,次次都是能勇。

這也成為了李家軍的傳統,早幾年的時候,包括李成梁本人在內(當時他以年逾六十),作戰之時帶頭衝鋒的。

李如鬆就不必說了,這位兄台比他老爹還狠,一貫都是親自衝殺。其曆史上在朝鮮碧蹄館一役之中,光是騎乘的戰馬就當場戰死了三匹,凶猛程度可見一斑。

但李成梁的“能畏”,李如鬆卻沒有學到。

何為“能畏”?比如說,朱翊鈞當時封李成梁為寧遠伯,李成梁就連疏請辭;此次李成梁戰敗,他也第一時間上疏請罰。更比如說當初高務實去遼東,李成梁明明被打壓得怒火中燒,依然選擇打落牙齒和血吞,絕不正麵與高務實鬥狠,這就是“能畏”。

此處的“能畏”,不是膽小怕事,而是會做人,更會做官。

皇帝封李成梁為寧遠伯,那是他的功勞已經足夠了,但他連番請辭,這是“居功不自負”;此番戰敗,他頭一個自己上疏請罰,這是“敢於擔責,不諱言敗”;昔日不與高務實正麵相爭,那是審時度勢,隱忍堅毅。

不論李成梁做這些事的出發點是怎樣,但從他表現出來的舉動看,至少誰都不好說他自己作死。

然而李如鬆就沒學到這些,他太剛直了。剛直對於武將而言本來是個好詞,但正所謂過剛易折,慧極必傷,強極則辱,情深不壽——過於剛直,就容易惹麻煩、受重挫。

原曆史上,李如鬆所受到的重挫,正是在他光芒萬丈的朝鮮之戰後,在一次針對蒙古人的“搗巢”作戰中遇伏戰死。史載:“(李)如鬆率輕騎遠出搗巢,中伏力戰而死。”

從《明史》的這句簡略記載來看,李如鬆死得比較意外:率領少量精銳騎兵深入虜境,結果中伏戰死了。

原先高務實也以為,李如鬆的死,主要是死於他自己輕敵,雖然非常可惜,但沒有辦法。

然而當高務實來到大明這麼多年,又深刻的插手政治,玩弄過無數陰謀之後,他意識到原曆史上李如鬆的死並沒有那麼簡單。

李如鬆在朝鮮戰爭的第一階段表現可謂光彩奪目,其僅以四萬兵馬入朝而連戰連捷,先後攻克平壤、收複開城,並迫使陷入困境的日軍撤出了漢城。在短短不到百餘日內,便光複了朝鮮三都。也徹底讓當時的日本領教了大明的真正實力,破滅了豐臣秀吉一舉攻入大明的幻想。

之後因為中日雙方軍傾向於通過議和結束戰爭,李如鬆凱旋班師,加封為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至此,戰爭告一段落。

但是事情其實還沒有完。幾年之後,議和破裂。萬曆二十五年,日軍再度卷土重來、渡海進犯,如同上一回的翻版一樣,日軍兵鋒再度直指王京漢城,朝鮮又一次告急。

這一次,大明反應迅速,再次應邀派兵支援,並任命麻貴為主將,坐鎮漢城。在南原、全州紛紛陷落,日軍緊逼漢城外圍的不利局勢下,發動了稷山之戰,穩住了局勢。

而後,越來越多的明軍援軍開赴朝鮮,日軍便由戰略進攻轉為了戰略防守,回守沿海構築的堅固倭城,直到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日軍於11月陸續渡海撤軍回國,戰爭徹底宣告結束。

但是問題來了:這個第二階段的援朝戰爭,也就是麻貴掛帥的這一次,既然上一次李如鬆表現優異,那麼這一回為何不讓李如鬆再次掛帥出征,而千裡迢迢把麻貴調過來?

麻貴當然也是當世名將,可此時此刻的李如鬆又在乾什麼,他為什麼沒去呢?

事實是,李如鬆是在萬曆二十五年冬補了遼東總兵的缺位,回到了其父李成梁坐鎮多年、根深蒂固的遼東。

高務實不得不仔細審視這個時間點,此時剛好是第二階段援朝戰爭爆發之後有一段時間了。具體來說,是在稷山之戰後,此時明軍已基本穩住了戰線,迫使日軍收縮防線、轉為戰略防禦。而明軍則在援軍陸續抵達後開始轉為戰略進攻。

既然前線已經穩定,自然也不用再派李如鬆去救急了。然而就在不久之後的來年四月,根據明史記載,在迎戰蒙古寇犯遼東之時,李如鬆率輕騎遠出搗巢,中伏力戰而死。

臥槽!如此一個當世名將,就這麼莫名其妙的在這種小場麵戰鬥中戰死了?而且還是因為這樣低級的指揮失誤而戰死?

&n是李如鬆的水平?

正常人恐怕都很難相信,因為就在前幾年的朝鮮,李如鬆就曾經打過一場和此戰很類似的戰役,即著名的碧蹄館之戰。

在碧蹄館之戰中,當時李如鬆頗有經驗地將麾下騎兵分為了三支。先鋒一隊,自己一隊,後麵還有一隊由嫡係將領楊元率領作為接應,三隊先後進軍。

在此戰中,先是先鋒遭遇到日軍重兵的圍攻,李如鬆隨即引自己這隊前來接應,殺入重圍後力戰了許久,李如鬆也曾差點兒遇險,但他仍舊未退,力戰不止。就在雙方都有些疲憊之時,楊元的後隊及時趕到,李如鬆也得以趁機突圍反攻,終於殺退了日軍。

那麼從碧蹄館之戰中就不難看出,李如鬆在指揮作戰這方麵其實是粗中有細的,他出擊大膽,但也留有後招。何況碧蹄館之戰中曾遇險被圍的李如鬆,事後又怎麼會不更加小心謹慎,反而輕易再次犯險呢?這實在太過詭異了。

在李如鬆同時代的趙士楨所著《神器譜》中,有這麼一段記載:“臣見遼左降虜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祿,以寧遠兩世撫育之恩,畢竟陰泄主帥出塞之期,使李如鬆身膏草野,暴骨塞外。”

按照趙士禎的記載,李如鬆之死的根源在於,李平胡泄露李如鬆出塞的日期!

此為孤證嗎?不是,當時朝廷的內閣首輔是趙誌皋,其為李如鬆所撰寫的墓誌銘中,又有了更詳細的記載。[無風注:由於該碑文有模糊不清處,不可辨認的部分一下用“□”代替。]

“公(指李如鬆)以此自喜用寡覆眾,吾長技當在養善術,業已明知當有伏,提五千人深入轉戰數百裡,誓不還縮一步,斬馘不下數百,往來□搗萬眾中如無人。使李平胡、張玉輩有一軍策應,虜乃亦不知少多倉卒,一□□,腹背夾擊,豈不更成奇捷。□□不用命,委帥與敵,矢竭力儘,慷慨殺所坐馬,萬裡功名,百戰殘軀,坐令狼藉。又足悲已,嗚呼傷哉!”


最新小说: 生活係神豪 丹道儘頭我為皇 抗戰:袍哥將軍,帶雲龍混成元帥 修仙女配發癲第一劍,先斬意中人 縱橫美利堅,文娛霸主 以劍破混沌萬法 特效修仙:從被母女誤認大佬開始 怪癖 劍鼎覓仙緣 穿書七零,手握空間搬空供銷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