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5章援朝抗倭(卅二)祖承訓敗退
伊鬥壽一聽李昖這話就知道大事不妙,連忙勸諫李昖不可因此輕易處罰世子,否則必將引起軍民反感,利於倭寇進犯。
李昖認為伊鬥壽這是在指責自己為克服國難之障礙,群臣自不答應,紛紛為伊鬥壽辯解,李昖見狀,轉而故作哀傷之態,歎息道:“行了行了,總歸都是寡人無能,應當放你們去追隨賢明的世子,寡人便留在此地,為世子助威也就是了。”
這話對於儒學入骨的朝鮮群臣而言無疑是極其嚴重的指責,群臣隻能再三請罪,但李昖仍心有不甘,思考片刻之後,又對眾臣說道:“也罷,寡人就當是世子是忠誠可嘉但卻魯莽行事吧。既然如此,世子之罪可免,但輔佐分朝各臣工之罪必究。都承旨即刻傳命,罷免所有分朝大臣官職!”
群臣錯愕不已,但眼下局麵首先是要保住世子,分朝群臣罷免的問題隻能後續再想辦法,當前這情形之下實在不宜繼續刺激大王了,以免他又再生事端,反而更加糟糕。
王令傳至伊川分朝,光海君痛心疾首,長歎一聲道:“群臣有何過錯?倒不如廢掉我這世子之位,如今諸臣免職,獨我一人又能成得什麼事?”
分朝大臣苦請世子堅守,為黎民百姓考慮,不可被此事連累。光海君希望尋求分朝明確支持,沉吟片刻,試探著問道:“若我無視王上之命,諸位是否依然願隨我前行?如今民心在分朝,背負民心方能光複社稷啊。”
然而分朝群臣聽到此處,卻都默然無語,無人敢於應聲。左讚成鄭琢諫道:“邸下,萬萬不可,若如此行事,再怎麼背負民心也是在分裂社稷,不啻淪為叛賊也。府院君已送來書信,請與眾臣一起席篙請罪,歸功於大王,則可平息王上之怒,繼續引領臣民與倭寇抗戰。”
光海君見群臣不應,而鄭琢再三堅持,最終隻得應允。於是光海君率眾向北連連叩首謝罪,並呈交陳情狀向大王請罪。李昖得知後也知道眼下局勢危急,不宜逼迫太甚,因此也順勢表示對此事不再追究。
自遼東軍過江,遼東掛銜副總兵祖承訓所部一直在平安道官衙駐紮休息。這一日,平安道觀察使李元翼再次前來勸說起出兵:“副戎,您渡過鴨綠江來到朝鮮已有數日了,是不是應向平壤進軍了?”
祖承訓卻反問平壤倭寇是否撤退,見倭寇未撤,祖承訓說道:“本將已給足台階,倭寇卻不領情,常言道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既然倭寇不知進退,那本將也隻好去平壤收割首級,為萬民除害了。”由此,遼東軍開始進軍平壤。
但是這裡有些問題,祖承訓一開始不是不願輕易進兵的嗎,為何這下子忽然之間變了個人似的?道理很簡單,他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了。
祖承訓字雙泉,遼東寧遠衛籍,很早就加入李成梁麾下為家丁。其從一名普通家丁開始軍旅生涯,因為勇猛作戰,近三十年來一路積功升至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掛銜遼東副總兵,而且若不是當初高務實插手,其實祖承訓早些年就已經夠真正做到遼東副總兵了。
這樣一個人,說他沒有兩把刷子,那是絕不可能的。事實上,這幾天祖承訓一共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便是催促後軍抵達,由於祖承訓此次前來自己隻帶了五六百家丁,即便加上另外幾員將領所部,也隻有兩千三百多人。
但是,除此之外,其實還有約六百多人的其餘部隊是從李家軍各地備禦、守備中征調。這些兵力比較分散,因此來得也慢一些,這幾日過去之後,他們才總算到齊了,也讓祖承訓手中的兵力終於達到了三千。
由於之前祖承訓接到的命令本質上是來給李昖壓陣、鎮住場麵,因此有一個不言自明的潛台詞,那就是動作要快。動作要快便肯定不能用衛所兵,否則根本趕不上趟,所以這次都是抽調的精銳,而且幾乎全是騎兵。
三千遼東李家軍騎兵,在祖承訓的認知中,已經可以輕鬆橫掃女真上萬人的聯軍了,而在他看來,想必倭寇的實力也不會比女真強到哪去。因此,三千騎兵就位,祖承訓的膽氣一下子就壯了不少。
第二件事是催促朝鮮方麵維持從義州至平壤的糧道暢通。在這一點上,朝鮮方麵表現得還算儘心儘力,祖承訓派人查探過一番,發現至少到目前為止,糧道確實已經恢複了。
第三件事和第二件事有些關聯,那就是要求朝鮮方麵在義州與平壤之間的大定江、清川江等天然屏障上搭建浮橋,以便明軍騎兵在準備妥當之後能夠急奔平壤,發揮騎兵突襲優勢,令日軍防備不及。
這件事朝鮮也乾得不錯,畢竟是搭橋不是打仗,朝鮮方麵來了個軍民齊上陣,前後動員八萬多人,在短短三四天時間裡就完成了浮橋搭建。
就這,祖承訓還不放心,又自行派人去查探了一番,發現浮橋質量居然異常可靠——好吧,這可能也反過來說明朝鮮人現在多麼希望天兵趕緊南下。
最後一件事則是要求朝鮮方麵提供向導。這件事在祖承訓看來最簡單,實際上朝鮮也乾得很快,不僅是派出幾名向導那麼簡單,甚至乾脆調動了幾支小股騎兵作為明軍向導。
這樣一來,自然是萬事俱備,祖承訓也就不再遲疑,南下進軍了。
此時平壤城內,小西行長也得到了明軍出兵且已然渡過鴨綠江的消息,正在召開應對明軍的會議。宗義智道:“明國援軍雖然不足三千(日軍消息有滯後性),但聽聞其大筒(火炮)威力令人生畏,這一點從當初水軍方麵搞到的那些來自北洋海貿同盟的舊筒便看得出來,因此我軍鐵炮恐怕難以與明國正麵抗衡。”
景轍玄蘇顯然也對此頗為憂慮,皺著眉頭道:“如今我軍多有水土不服者,戰力本就有所下降,再加上大筒……眼下我軍除了人數占優,其他方麵幾乎都處於劣勢。”
小西行長拍板道:“當我軍處於劣勢之時,便需對手來激發鬥誌。這是明國進入朝鮮的首戰,我料他們必定急於立功,因此我決定:向敵示弱,傳遞虛假情報,誇大我軍之虛弱,令其驕狂輕敵,最後在平壤城內設伏聚殲!”
另一邊,祖承訓及李元翼行軍途中,忽聞探馬來報,說平壤日軍大部已離開平壤,一路急奔漢陽而去,如今平壤城中僅有小股駐軍仍在。
祖承訓聽後大喜,笑道:“倭寇怯矣,其見我大軍即將逼近,終於堅守不住,望風而逃!早知如此,我當速逼平壤,斬殺敵將建立功勳。”
李元翼賠笑道:“副戎英明,據敝國軍報,平壤駐軍本就不多,現在又大部調離,看來平壤城中應隻剩千餘人左右的兵力,正是送上門的大功!”祖承訓深以為然。
隨後,祖承訓欲傳令全軍疾行進兵,不料卻被柳成龍趕至阻止,柳成龍勸道:“副戎且慢,我也聽聞了倭寇隻剩部分駐守平壤的傳聞,但還請副戎務必謹慎小心,此或為倭寇誘敵之計。”
祖承訓不以為然,搖頭道:“誘敵之計?嗯,府院君所說或許不錯,但是否為誘敵之計,其實本將倒也不甚在意——見識見識此股倭寇究竟有何神通,那才是本將夙願。”
當著柳成龍的麵,李元翼口風就有點與之前不同,也向祖承訓勸諫說即便如此,也儘量以最小傷亡獲取勝利是為上策。
既然兩人都勸,祖承訓也不好完全不當回事,便令人尋找平壤百姓帶來盤問。盤問之下得知,今日淩晨時分,大隊倭軍緊急撤出,不知去向,甚至連糧草軍械都未來及帶走。
柳成龍對平壤百姓所言依然心存疑慮,見祖承訓已經放下心來急著進軍,連忙提議可先派遣朝鮮敵後殘部先往去平壤探查詳情之後再作決定。
柳成龍一勸再勸本是一番好意,但反而讓看不上朝鮮軍隊戰鬥力的祖承訓心生不快,責問柳成龍是否不願讓明軍先行破城立功。
柳成龍豈敢擔當這樣的罪名,連忙辯解說自己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明軍安危著想,絕不與明軍爭搶收複平壤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