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4章朝歸倭附(十二)前車之覆
“就是說,皇上想要的不是大明水師,而是皇家艦隊。”高務實把頭往身後的椅背上輕輕一靠,微微合上眼問道:“皇上是打算由內帑出這筆錢呢,還是希望讓戶部出這筆錢,亦或者戶部出其中一部分?”
“皇爺說了,這麼大一筆錢如果全讓戶部出,就算侯爺您公忠體國不介意,但想必也一定會麵臨朝野上下巨大的輿論壓力,這自然是皇爺所不樂見的,因此皇爺是想問您……”
劉平小心翼翼地注意著高務實的表情,輕聲道:“戶部最多能出幾成?”
高務實沒有睜眼,隻是哂然一笑,微微搖了搖頭道:“劉平,本閣部這麼跟你說吧:如果皇上是要完完全全依靠內廷打造一支皇家艦隊,戶部哪怕隻出一兩銀子,本閣部恐怕也拿不出來。
或者,本閣部也可以拿出來,但從那之後就隻能堅決請辭,甚至掛冠而去,已而悠遊林下,不再過問朝中事半句。”
劉平麵色大變,不可置信地問道:“閣老這話莫不是說笑?以您的蓋世功勳……”
“功勳或是榮譽,卻非什麼免死金牌,何況即便是免死金牌,可太祖也沒說免死金牌有犯大過二不必引咎之能,該請辭的總要請辭。”
高務實終於睜開眼,伸手攔住了正要說話的劉平,淡淡地道:“關於此事,你就原話上奏皇上即可,另外再轉達一句,就說臣從不在這樣的事情上說笑,這番話也沒有其他任何意思,單純隻是陳述事實而已。
當然,也請皇上不要誤會,如果皇上決定做,臣依舊是全力支持他的。這種支持不僅是願意儘戶部能及之力批準這筆撥款,還包括辭任之後再個人出資讚助一些……
倘若皇上需要京華造船廠也為打造艦隊出力,臣也會將皇家艦隊的訂單安排在最前列,讓他們優先完成。以上就是臣的態度,一字一句皆出肺腑。”
高務實這番話在各個層麵都超過皇帝的預期,劉平是大致知道皇帝態度的,當然也感到十分震驚和不理解。
他既不理解為什麼因為“這點事”,高務實就認為隻要他幫了皇爺就必須以自己辭官為代價;更不理解為什麼高務實看來並不介意辭官,甚至還願意在辭官之後以個人之力助皇上成就這支艦隊。
“閣老,奴婢愚鈍,實在想不明白這其中的緣故,不知閣老能否指點一二,為奴婢解惑,也好讓奴婢回京之後多少能與皇爺分說分說?”劉平畢竟是黃孟宇的親外甥,還是自信高務實不會一點內幕都不肯透露的。
“其實皇上那邊不必你去分說,把本閣部這些話告訴他,以皇上之智慧自然能猜到原因。”
高務實說著,瞥了劉平一眼,輕歎一聲:“不過伱若實在想不明白,那就……回頭好好想想當年下西洋究竟為何被外廷堅決製止,甚至於後來劉忠宣寧可冒著欺君之罪,也要將下西洋相關文案一把火燒了。等你想明白這些,自然就明白本閣部的意思。”
劉忠宣就是劉大夏,是弘治年間的兵部尚書,他深受孝宗寵遇,輔佐孝宗實現“弘治中興”,與王恕、馬文升合稱“弘治三君子”,又與李東陽、楊一清被稱為“楚地三傑”。
武宗即位後,劉大夏屢疏請辭,以太子太保銜歸鄉。劉瑾專權時,被罰戍肅州。正德五年,遇赦返鄉,旋即複官致仕。正德十一年,劉大夏去世,年八十一,被朝廷追贈太保,諡號“忠宣”——忠字打頭,算是有明一朝頗高的美諡了。
“下西洋?”劉平心中一動,眼珠子開始轉動起來。高務實瞥了他一眼,心中暗暗歎息,也不知道劉平能不能想明白其中道理,不過想必朱翊鈞應該是能明白的吧?
後世提起鄭和下西洋,往往與“四海賓服”和“厚往薄來”聯係起來,這次曆時三十多年的遠洋航壯舉是古代世界航海曆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久、船隻和船員最多的大海洋航,將大明的政治威望和影響力輻射到西太平洋、印度洋乃洲東部地區,的確值得後人稱頌。
然而,以眾多朝廷官員為代表的反對派始終堅持認為下西洋“勞民傷財”,是不敷出的政績程和麵程。幾經周折,下西洋動終於在明宣宗時期徹底終結。
可是,鄭和下西洋真的是隻講政治利益不講經濟利益的舉動,真的是因為不敷出帶來了巨額經濟損失才被終的嗎?
當然不是,如果仔細審視鄭和下西洋前後大明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那麼一定不難發現,鄭和下西洋所帶來的經濟收益——特彆是經濟溢出效應其實遠於經濟支出,不僅不虧,反而獲利巨大。
那為什麼還被堅決叫停了呢?很簡單,下西洋雖然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偏偏大明國內的利益集團對這筆利益的分配嚴重不平衡,再加上下西洋的貿易模式背離經濟規律,這才使得下西洋本身成為難以為繼的“弊政”,並最終被徹底摒棄。
一邊說“獲利巨大”,一邊又說“難以為繼”,這不是高務實精分了,而是當時的實際情況。
即位之初,朱棣就下令由腹太監鄭和率船隊下西洋,其目的是顯易見的,這點在《明史》中體現得分明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從《明史》的分析來看,鄭和受命組建船隊下西洋,主要有兩個原因:
是由於自得位不正,在冒險攻取南京奪取帝位後,建文帝卻不知所蹤,朱棣並不踏實,派人大江南北明察暗訪之餘,擔建文帝流亡海外。畢竟在當時東南亞地區有不少華人經商居住,因此,打算派腹鄭和下西洋,以尋找建文帝的蹤跡。
是朱棣在坐上皇位後,為了彰顯自的正統性,打算與海外各國建外交關係,將他們納朝貢體係。派出的船隊不僅攜帶大量瓷器、絲綢等硬通貨,還隨船駐有大量武裝軍隊,顯示大明兵精國強之勢。
根據眾多的史料來看,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宣揚國威,以表現自的“天朝上國”地位。
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鞏珍寫的《西洋番國誌》記載:“永樂初,敕遣中外重循西海諸國昭示恩威,擴往聖之鴻規”。
很明顯,永樂帝希望通過龐大的艦隊來展示明朝的強盛,達到“招撫遠人”、“萬國來朝”的景象——這不奇怪,中國古代總是將自看做是“天朝上國”,將其他國家和民族視為“蠻夷”,認為世界所有的“蠻夷”都應該服於“天朝”,向“天朝”朝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