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7章朝歸倭附(圩九)“高洛”事件
皇帝這個主意明顯不具備可行性,皇子的出生在大明的宮廷製度下根本不可能作假,朱元璋在這方麵有很嚴格的規定,後來嘉靖時期還增補過一次,更加沒有任何可以鑽的空子。
想想都知道,皇帝臨幸皇後或者妃嬪乃至於宮女的時間都是有明確記載的,其甚至還要根據被臨幸者的月事來做比照,以確定懷孕的時間,其餘的各種相應製度也一樣應有儘有。
朱翊鈞異想天開的想要用外甥冒充兒子,這明顯是一時的病急亂投醫,畢竟按理說他自己是很清楚這些製度的。
高務實琢磨,除非有和這孩子幾乎同時出生的皇子,且皇帝還願意玩一出李代桃僵,否則根本不可能實現。但顯然,這兩個條件都不符合,一來沒有那樣一位皇子,二來皇帝也不可能這樣做啊。
哦,當然,如果真有一起出生的,在出生前後續還可以想辦法楞說是雙胞胎或者龍鳳胎,但既然沒有這樣的情況,自然也就不能操作。
於是兩個人隻能繼續想辦法,過了一會兒,高務實提議說,要不就說永寧長公主孀居寂寞,收養了一位棄嬰?
結果朱翊鈞依舊不答應。這次倒不是不能操作的問題,而是皇帝不喜歡“棄嬰”這個詞,覺得給自己外甥這樣一頂帽子非常不公平,讓他十分不適。
高務實隻好再想,過了一會兒又提議,說永寧長公主的嫡親三姐、壽陽長公主與自己也算有舊,是否可以請壽陽長公主幫忙,就說孩子是她的,然後過繼給四妹。
朱翊鈞一開始頗為心動,認為這個點子還不錯,畢竟這樣就擺脫了“棄嬰”這個倒黴詞。再加上壽陽公主和永寧公主本是一奶同胞,親姐姐過繼一個孩子給妹妹,這是很常見的事,外廷也不會對此提出什麼異議,簡直完美。
但是兩個人再往下討論了一會兒,發現構想雖然好,但實際操作可能搞不成功——壽陽長公主可不是尋常民婦,雖然其生育問題沒有如妃嬪一樣極其嚴格的製度來隨時監督著,但她大致在什麼時候懷孕了,具體在什麼時候生產,那也還是有記載的。
永寧長公主之所以能悄悄懷孕生產,那是由於朱翊鈞早年親自開了口子,讓她的公主府與彆的公主府製度不同,享受了巨大的自主權……以方便高務實去和她相會。
總之,永寧長公主身邊的人,雖然名義上還是宮女太監,但實際上早就被高務實上上下下裡裡外外徹底買通喂飽了。這麼說吧,隻要公主殿下不是在公主府內陰謀造反,想必這些人連屁都不會多放一個。
而偏偏壽陽公主這邊之前並不知道會發生這樣的事,所以她前不久還陪同皇帝、太後一道去天壽山祭掃過先帝陵寢呢,其有沒有懷孕好幾個月,那怕是隻有瞎子看不出來。
這樣一來,即便侯拱辰和壽陽公主夫婦與高務實的確有舊,也肯定願意幫忙,但由於沒法蒙混過關,這想法也隻好作罷。
高務實不禁有些頭大。而朱翊鈞這時候自己又提出說,要不這樣吧,這孩子依舊說是你高務實的,不過得把母親換一下,就換成說是你夫人黃芷汀,然後再個借口過繼給永寧長公主——借口非常好找,朱翊鈞說實在不行就自己下旨提出,你隻要遵旨照辦就行了。
按照朱翊鈞的看法,高務實的地位、功勳都足夠高了,這孩子依舊按照高務實的兒子來論而過繼給長公主,那無論如果都說得過去。
再考慮到朝臣們都知道高務實與皇帝的關係,那麼一方麵是皇帝心疼親妹妹,另一方麵又是皇帝照顧高務實嫡次子的地位,讓他領皇室的門票,也可以看做是拉攏高務實的一種手段,如此就不會太攻擊此事。
皇帝這個提議的可操作性就很大了,原因是黃芷汀長期不在京師,而是在南疆坐鎮,一般是年底左右回京與高務實一同過年,在京師隻待兩到三個月左右。
於是這就帶來另一個問題,即她生產的時候通常也不在京師,而在定南的所謂“暹羅王宮”——當然實際上就是高務實和她的府邸。
這樣一來,除非高務實自己宣布,否則朝臣們根本不會知道黃芷汀生產的任何消息,那麼她是生了還是沒生、生了一個還是兩個,他們哪裡知道?自然是高務實怎麼說他們就怎麼信。
而恰好,黃芷汀近期還真有孩子要生,所以隻要在定南把消息傳“對”,這件事很容易就可以遮掩過去,強行把永寧長公主的孩子也安在黃芷汀名下。
兩人琢磨了半晌,覺得應該沒有比這更好的計劃了,尤其朱翊鈞還堅持認為必須是黃芷汀來認這個兒子——因為她是正室,所以最終拍板定下,就這麼辦。
黃芷汀收到消息之後怎麼想,高務實也不是很清楚,但至少她的回信中對此沒有任何抱怨,隻是詳細說明了她在南疆針對此事的各種安排。這些安排說實話比高務實泛泛而談提出的要至少詳細十倍,方方麵麵都考慮到了,最後能得知實情的人一隻手都能數得出來。
唯一的難題是,需要把永寧長公主的孩子儘早送去定南,否則到時候定南高層的顧問團、將領團和暹羅王室來賀喜時,自己總不能明明宣布說生了雙胞胎卻隻能抱一個孩子出去見人吧?那顯然會引出很多不便。
雖說這麼小的孩子就乘船出行,永寧長公主本人非常不舍,甚至高務實都有點擔心現在的海船適不適合繈褓中的孩子乘坐。但是沒辦法了,這件事必須執行,因此隻能調集了最精乾的醫護,安排了一艘二級戰列艦作為座艦,將孩子送去定南。
最終,這孩子名義上是黃芷汀的嫡次子,家中排行按理說是嫡四子,與高濟是雙胞胎兄弟關係。不過由於消息傳回京師之後,皇帝果然下旨把過繼的事定了下來,於是嫡四子就仍然是高濟,他則被帶回去了永寧長公主府。
按理說這件事到此就應該結束了,然而並沒有,接下來居然又鬨出了一點波瀾。
問題出在姓氏上。孩子“過繼”給永寧長公主沒有問題,但是自古孩子從父姓,大明這麼一個講究禮教的朝代自然不能亂來,不可能讓他改姓朱。
但問題就出在這個“從父姓”上了,從哪個父姓?永寧長公主一接回孩子,立刻就宣布了孩子的姓名:高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