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也等著這個問題,作為皇帝的老師,他收到朱由校這麼尊重,內心也極其感動,要知道明朝不尊重日講官的皇帝比比皆是。
有些上課一言不發,隻有日講官一個人說,例如明憲宗。也些人直接上課交頭接耳,或者擺爛不上課,這樣日講官也無可奈何,比如明武宗、明神宗。
但朱由校尊師重道,舉一反三,還喜歡追究到底。這讓孫承宗有極大的滿足感,試問誰不喜歡一個尊師重道,成績優異,喜歡刨根問底的學生呢,更何況這個學生還是皇帝。
所以他知道朱由校必定想要了解該怎麼解決,這個他心中早有計較。
“陛下說的對,為今之計有二,一是行屯田,在遼南,廣寧至京師一帶丈量土地,組織軍民屯田,鼓勵遼人耕種,以供遼東軍士。
其二遼東地狹小,僅靠本地屯田不夠遼東所用,故還要運糧,但京師沈陽千裡之遠,走陸路損耗極大,臣建議可在天津衛與萊登造船,多建水師,漕糧可北上,自天津,萊登裝船,水路比陸路便捷,損耗也少。”
孫承宗比他多想了一步,還要水師運糧,這方法可行。
“可,這個方法不錯,但朕還有個提議,朕聽聞,遼東流民逃亡京畿的也挺多的。也可以在京畿周邊找地,雇傭流民屯田,即可安民也可助軍。”
孫承宗聽到朱由校同意,心中喜悅,隨即拱手謝恩。
“大伴,你待會給內閣旨意,就讓內閣討論一下,拿出個章程出來。”朱由校給王安囑咐道。
說完便往外看了看天色,感覺已經很晚了
“原本日講一個時辰就應該結束了。沒想到討論到現在,您就跟朕一起用膳吧。”
“謝皇上。”
簡單用過膳食,孫承宗就謝恩回去了。
第一天的日講讓朱由校對孫承宗的印象極好,是個人才,怪不得曆史上朱由校也比較喜歡孫承宗這個老師。
這也讓他更加確認,能夠在史書上留名列傳的,都是有點本事的。
曆史上大明末年有多位賢能之人,袁可立、袁崇煥、洪承疇、盧象升、孫承宗等等。
隻要自己都好好用,不要像自己偏執狂弟弟,把這些人才動不動就斬立決,還有自己什麼事乾不成。
遼東戰事關係國運,牽一發動全身,它不僅僅是軍事賬、也是經濟賬。
雖然現在屯田不能立竿見影。但隻要熊廷弼在明年打贏遼沈之戰,讓遼陽,沈陽不丟,屯田以及水運的優勢就會體現出來,走一步看三步,不可不提前準備。
但遼東具體啥情況,廣寧跟遼南適不適合耕種,人口多不多,走水運靠不靠譜,自己還一無所知。
想到這裡,朱由校不得不感慨自己的信息來源渠道太少了,對地方很多事物了解不夠詳細。
想到這裡,叫王安過來問道
“你可知道,上次說讓楊漣撫慰遼東,錦衣衛派人跟隨押解餉銀一事準備的怎麼樣了,他們幾時出發?”
王安思考片刻後,遲疑說道“萬歲爺,前兒個內閣奏報說,已經準備差不多了,應該是後日離京出發。”
“那好,那你明天就讓駱思恭跟楊漣覲見,朕有囑咐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