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亦知主公心意,隻是興複漢室的偉業,不僅僅是主公你的誌向,也是追隨主公的群臣誌向。”
“若主公執意立劉封為王太子而令群臣心寒,又如何能實現主公北伐中原興複漢室的誌向?”
“阿鬥雖然年幼,但主公也未到古稀之年,尚有足夠的時間培養阿鬥。”
“雖然有愧於劉封,但主公亦可給劉封更多的立功機會,讓劉封能封侯拜將封妻蔭子。”
諸葛亮徐徐的道出心中想法。
立劉封是不行的。
這不僅僅是諸葛亮的態度,也是劉備麾下眾多文武的態度。
倘若劉封有劉備的器量弘雅,諸葛亮或許還會力挺劉封。
然而。
劉封自入川後,表現就不儘人意。
不僅驕矜剛猛,又不能善辨人言。
這不是一個合格的主公!
反觀阿鬥,雖然年少,但阿鬥繼承了劉備最大的優點,能聽人言!
雖然阿鬥沒有開疆拓土的武勇,但卻有治世仁君的品行。
大亂之後當有大治,若繼位之主是個剛猛不聽人言的,諸葛亮不認為這是大漢士民的福祉。
劉備沉默。
手心手背都是肉,這不是劉備能輕易下決定的。
“容我三思。”
劉備沒有給諸葛亮肯定的回答。
見狀。
諸葛亮起身離開。
摻和王太子的人選,本來就有些犯忌諱。
若催得太緊了,反而會讓劉備懷疑諸葛亮和群臣的用意。
自古以來,主弱臣強,終究不是什麼好事。
諸葛亮對其中的度把握得很精準,既起到了勸諫的效果,又不會讓劉備多生疑慮。
待得諸葛亮離開,劉備望著有些空曠的內室,不由歎氣。
以前甘夫人和糜夫人在的時候,劉備還能說些私下的心裡話。
但現在的劉備,娶的吳夫人是出於政治目的,劉備是無法跟吳夫人交心的。
東吳的孫夫人同樣隻是政治目的,因為阿鬥一事,劉備跟孫夫人也是緣儘。
而劉永和劉理,又是劉備在西川時的意外。
年近六旬的劉備,身邊已經沒有可以說真心話的女人了。
除了北伐中原興複漢室的大誌外,劉備可以托付心靈的就隻有劉封和阿鬥。
劉封武勇剛猛,最像年輕時的劉備;阿鬥仁和善聽人言,又最像中年的劉備。
不論舍棄誰,劉備都不情願。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雖然對封兒很不公平,但為了漢室的大業,不得不作出取舍了。”
劉備的目光逐漸堅定。
最終。
劉備還是選擇了舍棄劉封。
就如諸葛亮勸諫的一樣,若執意用劉封為王太子,心寒的群臣又如何肯儘心儘力的輔佐劉封?
若北伐中原興複漢室的壯誌不能完成,劉備自認為是愧對祖宗的。
想到這裡。
劉備取來地圖,仔細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