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盟友,不勠力同心同討曹操,卻總在關鍵時刻覬覦荊州,這等反複的小人,還跟他講什麼信義。”
想到被迫簽訂的湘水盟約,劉備就感覺心中堵得慌。
不僅湘水以東丟了,三郡府庫囤積的糧草也丟了,劉備自西川到公安來回折騰又耗費了大量的糧草,最後還得被迫跟孫權簽訂湘水盟約。
若不是曹操尚在,這個虧劉備是真忍不了。
真當他劉備是個沒脾氣的嗎?
弱小的時候,用借南郡的名義讓劉備去抵擋曹操;如今見劉備家大業大了,又覺得劉備是個威脅了,開始扯荊州歸屬了。
這玩文字遊戲的水平,跟讓江東眾人稱呼“至尊”一樣令人惡心。
如今有機會撕咬孫權一口,讓孫權也吃苦頭,劉備是很樂意的。
因此。
劉備對諸葛喬“取湘關米”的計劃,不僅不反對,反而暗呼痛快!
法正見狀:“話雖如此,但取湘關米畢竟理虧,故而在這具體的實施上還得改變下方式。”
“大王可讓阿喬在取米的時候,留下借條,借條就寫‘江陵缺米,念同盟情誼,故暫取湘關米救急,來日破了樊城,必親向吳侯賠禮。’”
“留借條的時候,一定得準備兩份,兩份借條上都得有湘關守將及眾商人署名。”
“如此,取湘關米合乎情理。”
“孫權得知阿喬取了湘關米,料到江陵缺米,定會以此為借口發兵。”
“大王則守株待兔,趁機擒下呂蒙及江東諸將。”
“屆時再以得勝之師,與孫權再商議盟約諸事,孫權心懼大王,不敢不從。”
“大王再退讓一步,隻言是大王取湘關米救濟才引起雙方的誤會,給孫權一個台階。”
“如此,大王不僅能拿回長沙和桂陽,亦有可能拿回夏口,也不會因湘關米一事而汙了名聲。”
法正跟昔日的龐統都有相同的一點,那就是賊能給劉備找理由。
取湘關米,稍有不慎就是擅取湘關米,哪怕孫權早就存有暗奪南郡的心思,這擅取湘關米也能成為美化孫權背刺的正當理由。
可打借條就不一樣了。
劉備和孫權是盟友,盟誓要勠力同心同討曹操,現在關羽敗曹仁擒於禁,缺糧借點湘關米救急,又是留借條又是許諾今後賠禮,孫權還敢拿這當出兵的理由?
當然。
孫權若是贏了,完全可以不承認打借條的事;可孫權若是輸了,就由不得孫權不承認了。
哪怕是今後史官,有兩份署名的借條原件在,也能如實的記載湘關米一事,而非變成美化孫權背刺的擅權。
劉備撫掌大笑:“孝直之言甚善!子均,伱速回江陵,告訴阿喬,信中部署,皆可放手施為!”
“莫要忘記了,讓阿喬取湘關米的時候,記得打借條!”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