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
曹丕召來相國華歆、丞相長史司馬懿、相國長史蔣濟、散騎常侍中領軍夏侯尚。
“漢中傳回消息,劉備在六月登台拜將,以軍師將軍諸葛亮行征北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假節。”
“劉備這是想趁著先父故去,欺我初掌大權時分心平叛,想趁機哄搶雍涼。”
“老賊欺我太甚!”
曹丕王冠王服,自有五分威儀,早已不是昔日在曹操麵前唯唯諾諾如履薄冰的魏王世子了。
曹操的病逝,引起了北方的劇烈動蕩。
如山賊鄭甘、王照揭竿而起,臧霸麾下的青州兵認為天下將亂、紛紛敲鑼打鼓的擅自離去。
曹丕封鄭甘、王照為列侯,又讓地方官吏給歸鄉的青徐兵發放糧食。
以懷柔的手段暫時安撫了兩處叛亂,還沒來得及休憩。
利城郡兵蔡方等人又裹挾郡民反叛,殺太守徐質。
張掖人張進又生擒了郡守舉兵反叛,酒泉人黃華、西平郡人麹演各逐太守,舉兵響應。
諸如此類的叛亂,已經不下十起了。
曹操在的時候,群賊皆服,曹操一死,大鬼小鬼都冒出來了。
若是不能震懾群賊,曹丕彆說進位稱帝了,連保住曹操留下的基業都艱難!
司馬懿略思一陣,進言道:“涼州人本就反複無常,故而先王在時不置涼州,自三輔到西域,皆屬雍州。”
“魏王繼位後,又分置河西八郡為涼州,以安定太守鄒岐為刺史,此舉雖然加強了魏王對張掖等郡的管轄,但也奪了張進等人的利益。”
“這些涼州豪強會反,也在意料之中。”
“雍涼駐兵有十萬之眾,要平張進等人的叛亂,並不是難事。”
“劉備連年用兵,境內士民早已疲敝,漢中出秦川的路又頗為艱險,即便劉備想趁機北伐取雍涼,師老兵疲,又如何能勝?”
“自古用兵,兵貴神速。”
“若劉備真有北取雍涼之意,定然早就派遣彆將入涼州,與張進、黃華、麹演等人合謀奪隴右,而非在南鄭大張旗鼓,故意讓我等得知劉備的意圖。”
“故而我認為,劉備在南鄭登台拜將,隻是為了迷惑關中的張郃孟達等人。”
“同時也是為了鼓動雍涼境內不服魏王的豪強士族,舉兵反叛。”
“此乃謀戰之術,而非軍爭之策。”
蔣濟亦是附和道:“魏王,仲達所言極是!劉備如今得了上庸和襄陽,控製了漢水。”
“若劉備真有餘力北進,上庸和襄陽必然會策應,可如今上庸和襄陽兩地皆是采取了守勢。”
“由此可知,劉備如今是準備休兵養民,靜待北方之變。”
“倘若魏王不能震懾群賊,劉備必然會傾荊益兩州之兵,兩路並進。”
“我以為,魏王如今隻需要將精力放在北方諸州的平叛上,無需擔心劉備。”
曹丕怒氣未消。
平叛牽涉的精力太多了,這不符合曹丕的用意。
若隻是平叛,最多是讓曹丕坐穩王位,但曹丕的野心不僅於此。
曹丕已經對劉協那個位置有些迫不及待了!
想稱帝。
曹丕有兩條路。
一條是用軍功來讓境內官吏士民臣服,就如曹操南征北戰蕩滅群賊一般。
一條是跟境內的世家大族妥協,分讓大量的利益。
曹操曹丕父子本就是玩的權臣流,將天子視為傀儡,又怎麼可能出讓大量利益。
利益出讓太多,曹丕就成劉協了。
曹丕將目光看向夏侯尚。
作為散騎常侍的夏侯尚,那是曹丕的鐵杆親信,曹丕的野望,夏侯尚自然也是很清楚的。
見曹丕示意,夏侯尚請命道:“我以為,境內的叛亂不過是小患,遣偏將就能平定,無需魏王憂心。”
“魏王要立威望,就不能隻將精力放在這些小賊身上,而應該著眼於劉備和孫權這兩個國之大賊。”
“我也讚成仲達和子通的判斷,劉備如今師老兵疲,隻想休兵養民,是不敢再妄動刀兵的。”
“可劉備想休兵養民,也得問問魏王是否答應。”
“劉備得到上庸的時間不長,山民未必信服。我願親領兵馬,去打上庸。”
華歆蹙眉:“如今駐守上庸的是關羽的長子關平,若打上庸,關羽又豈會不救?若是無功而返,豈不是挫了魏王威望。”
夏侯尚大笑:“關羽雖然得了襄陽,但卻要分兵守江陵。”
“大將軍燒了樊城,關羽不僅沒有去占樊城重修,反而去重建荊城和漢津口。”
“孫權雖然燒了陸口水寨,卻在夏口和樊口依舊囤了大量的兵馬。”
“由此可見,孫權和劉備雖然又結盟了,但雙方都已經沒有了信任,彼此都在重兵提防。”
“若是此時進攻上庸,我隻需要擊敗關平即可!”
“關平雖然是關羽的兒子,可從未單獨駐守過一方;虎父犬子,有何可懼?”
“更何況,連華相國你都覺得不應該去打上庸,那關平又豈會料到我去打上庸?”
“隻要我偷偷前往,就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曹丕壯道:“伯仁驍勇,若能拿下上庸,定能震懾境內諸賊。”
華歆正準備再勸時,司馬懿卻是搖頭示意。
夏侯尚是曹丕的散騎常侍,平日裡都是待在一起的。
與其說打上庸是夏侯尚的想法,不如說是曹丕的想法。
曹丕需要一場大勝。
境內平叛不能稱之為大勝,那本就是曹丕應該做的。
而打劉備和孫權,才能讓曹丕的威望得到提升。
境內異心者不服曹丕而反叛,就是覺得曹丕隻是隻配在後方守守家。
而曹丕若是敢在這個時候向劉備或孫權亮拳頭,還打贏了,那就等於告訴境內異心者:曹操雖死,曹丕尚在,不服就來乾一架。
人弱被人欺,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魏王,中領軍雖然驍勇,但不熟悉上庸地形,可讓右將軍同往!”司馬懿婉言勸道。
司馬懿這話說得令人舒坦。
先誇夏侯尚驍勇,又指出夏侯尚不熟悉上庸地形,再讓右將軍徐晃同往。
若是贏了,一切都好說。
若是輸了,那就是不熟悉上庸地形,非戰之罪。
又有徐晃為副將同往,即便夏侯尚拿不下上庸也不會大敗而歸。
曹丕本就是深諳心計的,一聽司馬懿這話就明白了:“仲達言之有理!”
“伯仁,右將軍乃先父最愛的大將,有周亞夫之風,襄樊一戰更是長驅直入斬殺叛將胡修傅方。”
“讓右將軍為副將,本就有些委屈,你可莫要自恃身份,輕慢了右將軍。”
“待取得上庸,我親自為你表功。”
夏侯尚慨然應命:“魏王放心,先王愛將,我又豈能輕慢!”
南鄭。
在劉備登台拜將後,張飛返回了閬中,黃忠、馬超和趙雲也相繼返回了成都。
整個南鄭除了黃忠馬超趙雲等將的將旗立著虛張聲勢外,諸葛亮真正能用的隻有魏延在南鄭的兵馬。
連馮習張南等將,都去了各自的駐地。
“軍師,我不能理解,你是北伐主帥,為何要讓我征調戰船在漢水待命。”
“難道你還想順流而下去打南鄉郡嗎?”
魏延對諸葛亮的安排不能理解。
諸葛亮對劉備力排眾議提拔的魏延,是很欣賞的。
這些天觀摩魏延的練兵,諸葛亮不由想到了荊州的關羽。
魏延的練兵方式,幾乎是跟關羽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而事實上,劉備也的確是這麼培養的魏延的。
一個文長,一個雲長。
文為劉備希望魏延能多學文事,以文事輔佐武事;長即劉備對魏延的期待,希望魏延能是下一個關羽!
“文長,我雖然是北伐主帥,但至少在一年內,我都是不需要北伐的。”
“我等在南鄭虛張聲勢,造勢北伐,關中的孟達必定會調兵遣將謹守出秦川的幾條要道。”
“他想守,就讓他守。”
“隻要維持這種現狀,孟達就不敢主動遣兵進攻漢中。”
“關中一路,我等暫時是不需要憂慮的。”
諸葛亮徐徐的道出心中的想法,然後將手指向了上庸。
“相對於關中的孟達,我反而更擔心上庸的安危。”
“雲長要在荊州防範江東的孫權和宛城的曹仁,很難再兼顧上庸。”
“大王初得上庸不久,上庸一帶的民心尚未真正的依附,坦之未必能守得住上庸。”
“此等劣勢,曹丕身邊必會有人能看得出來。”
“倘若曹丕遣彆將偷襲上庸,能支援上庸的,就隻有文長這一路兵馬。”
“故而我才令文長多準備戰船待命,一旦上庸有變故,文長可率此路兵馬順流南下。”
魏延蹙眉:“可走漢水去上庸,是有去無回的路。我若引兵南下,再想返回就無法走漢水返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