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苞也道:“伯鬆,這劫富濟貧的計策是你提出來的,我等若是去執行,恐怕會曲解了你的本意。”
趙雲沉聲道:“我本以為伯鬆劫富濟貧,是為了搶糧;聽伯鬆這一說,我才明白是我膚淺了。如此重任,非伯鬆莫屬!”
馬超亦是道:“我若在隴右如此治政,隴右的士民估計都想砍了我。”
魏延板著臉:“此戰結束,我還得回漢中。”
薑維攤了攤手:“伯鬆,雖然我很想幫你,可我是天水郡人,這鄉裡鄉親的多了,我未必能狠得下心。”
黃忠見狀,攆髯道:“伯鬆,文劫老夫不會,可你若要武劫,老夫可助你。”
諸葛亮再次看向諸葛喬,肅容道:“伯鬆此計,非智勇兼備者不可勝任;若是不能妥善實施,就會被有心人利用,讓民心難穩。”
“我會向陛下請命,論伯鬆隴右之戰的功績,任命伯鬆為涼州刺史,治冀縣,都督天水、南安、隴西和廣魏。”
諸葛亮原本是想讓馬謖來都督隴右,卻不曾想馬謖爛泥扶不上牆,最終讓諸葛亮失望。
眼下諸將中,能替代馬謖且有足夠的威望智計的,就隻有諸葛喬了。
見諸葛亮說得鄭重,諸葛喬斂容道:“若丞相留我在隴右,可留黃老將軍和伯約助我。”
諸葛亮看向黃忠和薑維。
黃忠笑道:“伯鬆不嫌老夫年邁,老夫又豈能拒絕了伯鬆的好意。丞相,老夫願留隴右。”
薑維沉吟片刻,道:“天下人皆言,陛下弘雅有信義,乃人中之龍。我在冀縣時亦久慕陛下聲名,我想借此機會,去南鄭覲見。”
張飛大笑:“薑伯約,你這話俺愛聽!從現在起,你就是俺看中的人了。你可有娶妻,俺有兩個女兒。”
隻要你誇俺兄長,俺就護你。
薑維本來醞釀了對劉備的欽慕,被張飛這一打岔,瞬間愣住當場:“車騎將軍,我長子都有了。”
張飛笑容頓時一滯:“俺看上的俊傑,怎麼都娶妻了。”
張苞捂著頭:“阿父,阿妹又不是嫁不出去!”
張飛見張苞嫌棄的模樣,一巴掌拍向張苞兒的頭:“你懂什麼?世間男兒容易找,麒麟兒是那麼容易找的嗎?”
諸葛喬看向薑維:“大兄若要去南鄭,可將家眷都帶去,以免遭遇不測。”
薑維點頭。
這隴右雖然得到了,但不服的勢力依舊在。
薑維也不可能時時刻刻的照顧到家中的老母妻兒,讓家眷去南鄭,就不會有後顧之憂了。
諸葛亮見眾人無意見,遂道:“孟達戰敗被擒,洛陽的曹丕必然驚恐。”
“如今南鄭空虛,倘若曹丕遣將偷襲南鄭,我等在隴右難以及時策應。”
“論功行賞等到了南鄭再議。”
“令,諸葛喬暫代涼州刺史。引無當飛軍五部,都督天水、南安、隴西和廣魏四郡軍政諸事。”
“令,馮習暫代天水郡太守、張翼暫代廣魏郡太守、張著暫代南安郡太守,各引兩千軍分駐上邽、臨渭和豲道。”
“令,衛將軍黃忠、都尉薑維,留任冀縣。”
“其餘人等,即日起拔營起寨,押送俘虜返回南鄭!”
“陛下不日也將抵達南鄭,為諸將慶功!”
眾將領命而去。
諸葛亮單獨留下諸葛喬。
“伯鬆,我知道你誌不在隴右。”
“隻是如今能坐鎮隴右的,也隻有你了。”
“隴右一戰雖然贏了,但危機亦是不少;諸將中能真正理解我平取隴右戰略意圖的,也隻有伯鬆你。”
“此舉是我有愧於你。”
諸葛亮輕歎。
在出征前,關鳳就已經有了身孕,諸葛喬也是答應黃月英和關鳳年底就會返回成都。
隻是現在這情況,諸葛喬想在年底返回成都幾乎是不可能了,甚至於接下來一年或者幾年內,諸葛喬都回不了成都!
這個時代的交通不比後世,沒有高鐵沒有飛機。
走冀縣回趟成都,哪怕是快馬加鞭,這往返都得一個月。
可若是隴右遇上突發戰事,一個月的時間足以讓隴右改旗易幟!
在對諸葛喬的任命上,諸葛亮對得起大漢、對得起劉備,唯獨就對不起黃月英和關鳳這兩個家中女眷。
也對不起諸葛喬即將出世的孩兒。
諸葛喬徐徐而道:“阿父無需言愧!”
“孩兒若是貪圖享樂,又何必立誌於軍務,我待在成都當個文官豈不是更妙?”
“我既為子,自然就要有替阿父分擔壓力的覺悟。”
“隴右重地,我亦是深知。”
“昔日光武帝聯隴製蜀、西和東攻,先關東、後隴蜀,這才沒了西顧之憂。”
“足見隴右之地的戰略意義的。”
“如今隴右在手,而阿父又屯兵漢中,隴蜀聯合,足以製衡關中。”
“故而當前的戰略,是要轉攻為守,築牆、積糧、撫民、練兵,靜待出兵關中的時機。”
見諸葛喬思路清晰亦無怨意,諸葛亮這心中也是欣慰,成大事者,往往難以顧全小家。
諸葛亮沉吟片刻,問道:“伯鬆可有需要我相助的地方?”
諸葛喬自懷中取出羊皮紙:“治理隴右,不能沒人。我這裡有個名單,還請阿父能斟酌。”
諸葛亮不由笑道:“伯鬆這是早有準備啊。”
“上回你征調了不少驍將入無當飛軍,陛下沒少在我麵前抱怨,說你一點不懂得客氣。”
“讓我看看,這次你又要征調哪些人。”
“廣都令王連王文儀、綿竹令呂乂呂季陽、典曹都尉杜祺、典曹都尉劉乾、李撰、浦元、胡濟.”
諸葛亮實在看不下去了:“伯鬆,你提的這些人,幾乎都是有政績要被提拔的。”
“我不反對你征調賢才,但你直接給我羅列了六十餘人,你這是想將賢才都安置在隴右郡嗎?”
“陛下讓你在成都批閱公文,不是讓你藏匿賢才名單的,怪不得陛下要在我麵前抱怨。”
“你這也太不客氣了!”
諸葛喬打著哈哈:“阿父,你說這話就冤枉我了!我這羅列六十餘人,不也是為了方便阿父,可以從這六十餘人中挑選二三十個出來。”
“二三十個?”諸葛亮抬高了聲音。
諸葛喬訕訕一笑:“二十個也行。”
諸葛亮將羊皮紙一放:“最多三個!”
“三個?”諸葛喬跳腳道:“阿父,我雖然漫天要價,但這坐地還錢是不是也太狠了!”
諸葛亮板著臉:“我留了左將軍和伯約,還有馮習、張翼、張著三位將軍助你,這就是五個了。”
諸葛喬也道:“我不缺戰將。馮習、張翼和張著三位將軍,可以讓阿父帶去漢中;王連、呂乂、杜祺、劉乾、李撰、浦元,這六人我得要!”
諸葛亮有些訝異:“你為何非得要這六人?”
諸葛喬也不隱瞞:“很簡單,這六人能助我恢複隴右的經濟民生。”
王連曾是司鹽校尉,為劉備創收不少;呂乂、杜祺、劉乾都是王連提拔的骨乾。
四人都是能治理一方的大才,比起馮習、張翼和張著這三個統兵的武將,更適合當太守。
李撰和浦元更不用說,一個擅長理論一個擅長實踐,都是工匠奇才。
諸葛亮哪能不明白諸葛喬的小心思。
馮習張翼張著,那是必須留在隴右統兵的。
諸葛喬明著說讓這三將回漢中,其實是知道諸葛亮不可能讓這三將回漢中。
三個變六個,這樣的人員調動,諸葛亮倒也能接受。
彆看隻有六個。
這些都是季漢後期的能人。
王連因為死的早,所以隻是屯騎校尉、丞相長史;呂乂接替董允擔任尚書令,為政簡明而不繁瑣,以清明能乾著稱於朝;杜祺曆郡守監軍大將軍司馬,劉乾官至巴西太守。
諸葛喬要人,那是逮著厲害的薅。
像董允等已經被提拔的,諸葛喬要不到,剩下的還沒被提拔的,那當然是能要則要了。
“就這六個,我將馮習、張翼和張著也留給你。”諸葛亮一錘定音。
諸葛喬琢磨道:“不如再加一個,湊個十?”
諸葛亮眼一瞪:“你還想要誰?”
諸葛喬笑道:“這次不要已經為官的,你讓霍弋來冀縣。”
“聽老將軍說,當初離開成都的時候,霍弋這小子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好像老將軍就要死在隴右似的。”
“讓他來冀縣陪陪老將軍,免得說我這個當兄長的不知道體恤他。”
諸葛亮想了想,遂同意了諸葛喬的要求:“你要的人,待我回南鄭稟明陛下後,會給你調來隴右的。”
頓了頓。
諸葛亮又肅容提醒:“伯鬆,你以十七歲之齡出任刺史,朝中必會有人心生不滿。你切忌不可驕矜。”
諸葛喬點頭:“舊日甘羅十二為相,我十七歲出任刺史,遠不如甘羅。又豈會因此而驕矜?”
“朝中若有宵小相借此生事,那我隻能遺憾的說,那將會是那些宵小做的這輩子最後悔的事。”
“不用我出手,自會有人替我解決掉這些麻煩。”
開玩笑!
諸葛喬現在說是劉備陣營最強關係戶,還是有政績和軍功在身的關係戶,隻要諸葛喬不作死,誰敢論諸葛喬的罪?
丞相諸葛亮的長子,大將軍關羽的女婿,太子劉禪的義兄,驃騎將軍馬超、車騎將軍張飛、衛將軍黃忠極為看重的晚輩,尚書令法正的半個弟子,劉備見曹操都要帶著的大漢年輕一輩領軍人物。
這錯綜複雜的關係,整個大漢都找不出第二人了!
最重要的是,諸葛喬從不結黨營私,行事以國事為重,對劉禪那叫一個親。
若真的有誰要在雞蛋裡挑骨頭,說什麼“主少臣強”“今後難以製衡”之類的話,倒黴的絕不會是諸葛喬!
諸葛亮見諸葛喬有分寸,遂不再多提醒,隻是輕輕拍了拍諸葛喬的肩膀:“伯鬆,隴右就交給你了。”
諸葛喬豪氣而言:“隴右有我,何人敢犯!”
(本章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