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就是要戰爭!
“哈哈哈~”李適長長打了一個哈欠,悠悠然起身子,看看桌子上盤子果脯已吃完了。
抬起頭看看隔壁正在埋頭苦乾的法衍,道,“午休結束了,我先去軍營了,法衍你加油。”
“嗯嗯,下屬還有一點點活,定然儘快將其處理完。”法衍認真道。
“實在處理不好也沒事,不著急。”李適說著便向軍營過去。
李適接過長安代太守的位置,靠著鴨子們幫助農民們吃掉那些剛剛孵化出來的遍地蝗蝻,很快便贏得了長安民心。
因為蝗蝻成禍,成為飛蝗的話,今年春耕怕種不了地了。
這期間便讓法衍去重新丈量土地,因兵災導致無主的土地李適全部都收了回來。
然後良田換中田,中田換下田的把原本星落遍地的田畝整合到一起宣布為官田。
主要是給自己的屯田營用,又不是李適自己貪汙了。
而李適也發現法衍的確是相當有能力,或者說相當受到長安百姓信賴。
至少讓他去處理些有爭議的事情,長安百姓都會信服。
比如說度量田畝,交換田畝之類的,正常來說本來扯皮扯個幾年都未必有結果。
結果法衍出手,不到半個月李適想要整合田畝的效果就出來了。
“大人,您為什麼要良田換中田,中田換下田。”雖然做了事,法衍還是充滿了疑惑。
如果不是因為這件事情對平民來說有好處,虧損的隻是李適利益,法衍早就出麵阻止了。
但做完後,法衍終究還是忍耐不住開口對李適問道。
“你不覺得,原本的無主之地都是星羅點點,現在全部都連在一起好看多了嗎?”
李適看起來好像一副理所當然的對法衍說到,聽得法衍那是忍不住流汗。
當然,事實是這一大片田地連接在了一起的土地,對李適來說,才好打造出標杆來。
李適在現代頂多隻是受過九年製義務教育,然後考上大專的普通大學生。
唯一特長也就隻是天生神力,除了思想政治課經常滿分外,也沒什麼拿得出手了,而現代社會不需要你會屠龍術,隻需要你會搬磚。
李適對內政的領悟,也就先農業,後工業,然後衝向服務業。
所以李適執政,第一件事,便是先去夯實一個地區的農業基礎。
在天水時這樣,來到長安李適的第一選擇還是農業。
因為李適知道自己能力差,那就按照思想政治課本上的照本宣科來執行。
先完成第一產業,後衝刺第二產業,有機會再推行第三產業。
這也許不能做到最好,但至少不會有大錯。
不像很多穿越者,來到一個時代直接便推行商業。
反正在李適人生中沒機會剝削過彆人,除了買股票沒虧過,就沒經曆任何經曆跟商業有關的事情了。
當然,李適這麼做倒也不是什麼沉穩,純粹是因為李適喜歡帶兵打戰。
而帶兵打戰,除了士兵以外,第一位自然是糧草,第二位是兵器,第三位才是其他的。
所以,李適把注意力全部都放在農業上,就是保證自己帶兵打戰的時候不會缺少糧食。
有了在天水的經驗,工匠營打造工具,屯田營進行開墾,而且鄭渠這個水利工程師,更去規劃出了專門給這地塊分配水源的水渠,在眾人攜手的資源整合下,很快便能把這裡變成良田。
還是那句話,這年代實際上土地間肥力的差距沒那麼大。
又不是黑土地與其他土地間的差距。
普通土地隻要不是那種鹽堿地,通上水渠,灌溉肥料,一樣能種植糧食。
另外,在水渠修建完成後,李適便讓鄭渠去調研下鄭國渠這水利工程。
因地處關西,常年有妖族出沒,所以鄭國渠被神洛放棄了,誰也沒有去提重開的事情。
而一個缺糧的關西地區,對神洛來說用起來也更加放心。
畢竟你們都這麼能打了,如果還能生產大量糧食,隻要函穀關一堵,真就關西王了。
但李適有心思要重開鄭國渠。
隻要鄭國渠重開,那遠得不用說,至少西涼這邊糧食問題基本上就不需要擔心什麼了。
畢竟秦國能夠滅其他六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鄭國渠與都江堰源源不斷的糧食。
當然,就算李適有心,但這事情也就隻能先放在一邊再說。
因為想重開鄭國渠,哪怕有著曾經留下來的底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至少天下還沒大亂,人力成本還沒有下降到不值錢的程度,那這件事還是先放一放好了,讓鄭渠慢慢調研吧。
現在李適把所有土地整合到一塊便讓屯田營帶領周圍一些破產甚至賣身的農戶們,開墾水渠,疏通了整片土地。
然後屯田營的將士們熟門熟路的操作工匠營給的農業工具春耕屯田。
在古代這個信息傳播極其緩慢的年代,雖然長安的農民們也聽到一些天水種田這些年來很厲害的消息,但那裡比得過,親眼見到屯田營進行集約化的農業生產。
因為氾農道的離開,李適失去了最頂尖的農業研究人員,損失蠻大的。
但李適這些年到底是為實現近現代化的農業打下了相當厚實的基礎。
首先是培養了以屯田營為主的農業技術骨乾,李適雖然不會種田,但這些人會啊。
而且這些人也不需要氾農道這樣研究每畝怎麼到達五石的糧食。
隻需要消化氾農道留下來的知識,讓每畝糧食穩定生產四石就足夠了,剩下來的便積累相關種植底蘊就好。
畢竟打破畝產上限,這都是交給天才們來完成的。
平民們隻要傳承天才們嘔心瀝血的成果,然後將他們世俗化,商業化,讓這些天才成果能被正常人拿來用就夠了。
接著便以墨家為主的工匠生產出這個時代所能達到最機械化設備水力磨坊、曲轅犁、漏車……等等各種裝備。
不僅是在生產方式上逐步使用功率較大的機械,甚至在由小麥變成麵粉的各個生產環節也儘可能的使用機械來提高生產效率。
而隨著這些東西的運用,肥料這隻要是種田便繞不開的話題,也開始被李適解決。
有了天水對漚糞積肥技術的積累,很快公廁開始在長安大街小巷出現。
沒多久如果還有人隨地大便,李適安排的掏糞工們,懷著老奶奶撿塑料瓶的精神,直接讓這大便沒了。
這樣弄出來的肥料到底有多少作用李適不知道,但長安的味道至少沒飄蕩著屎臭味了。
某種程度來說,這應該算是最天然的肥料,也是最樸素的化學藥劑了。
而李適也知道,自己培養出來的都是些硬才,不是那種鑽研科技的天才。
所以在氾農道離開後,李適倒相當希望農家人才,尤其是會種田的來投靠自己。
很可惜,氾農道現在完全了無音訊,李適望眼欲穿,卻也不知道應該看哪裡。
不過,李適感覺自己最現代化的方式應該是實現了農業種植的集約化,甚至有著向專業化生產經營的趨勢。
畢竟李適要上田換中田,中田換下田的方式把所有的土地全部整合在了一起,可不是因為李適有強迫症,不把這些田地全部放在一起自己心裡就不舒服。
而是李適清楚知道,這樣的集約化生產,能同時投入較多資源,資金,科技,管理和勞動力,從而讓生產成本被進一步平攤,帶來前所未有的高產量、高效率和高效益。
這樣的勞作效率是那種普通的一家五口百畝田所非常難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