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揚明!
想到楊慎,一直揮之不去的憂鬱又一次盤旋在夏言心頭,使得他對眼前這位不識時務的老上司也有些不滿了,言辭之中不禁了輔的口氣“本輔竊以為此本不妥,不應上奏!”
打完官腔又拿上司的口氣說話,即便他是內閣輔,以陳以勤的資曆和年紀也受不了,當即亢聲說“有何不妥?”
夏言知道自己說話太直接,得罪了這個老學究,便解釋說“你我多年知交,在下也不想跟你陳大人拐彎抹角,那日早朝你也有份參與,該當知道實情。天音尚且繞梁,我等臣子再上這樣的奏疏,於情於理也不合適。再者說來,所謂‘千差萬差,奉命不差’,將矛頭指向戶部馬部堂,豈不傷及無辜?”話剛出口,他突然意識到自己說漏嘴了,打住了話題,說“若在下記得不差,那6樹德是貴門生,如果貿然上疏,恐有池魚之災啊!你既信任在下,能來征求在下的意見,那在下就勸你一句,約束貴門生好生在翰林院儲才撰書,就不要妄議朝政了。”
陳以勤拿著6樹德的手本求見夏言,本就是自己還拿不定主意,想來探探輔的口風,如今被夏言說破了心思,羞忿之下犯了書呆子的執拗脾氣“大丈夫處世豈能畏畏尾,貪生忘義?何況我輩士子自束以來便受聖人教誨,如今既為人臣,朝政有失自當直言進諫。哼,若非顧及朝廷體麵,老夫倒想拚著這把老骨頭曝屍午門,也要勸諫皇上廢弛那淩辱士林動搖我大明立國之根本的亂政!”
見陳以勤將“屍諫”這樣的話都說出來了,更不加掩飾地稱官紳一體納糧當差之法為“亂政”,夏言想到那原本就無孔不入如今更是活動頻頻的廠衛特務,心裡一驚,趕緊表明立場,直截了當地說“陳大人這話本輔不敢苟同。陳大人方才既提到聖人教誨,豈不聞聖人有雲,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推而論之,天下更無不是的君父。我太祖高皇帝當年教導百官坐堂斷案時也曾說過,父子訴訟,其曲在子不在父;兄弟訴訟,曲在弟不在兄,也是這個道理。我大明庇護九州萬方、百兆臣民隻有一個君父,君父奮萬世之雄心,欲開我大明中興之偉業,又憂心朝廷綱紀廢弛、吏貪官橫,國庫虧空,入不敷出,不得已才開嘉靖新政,刷新吏治,整飭財政,又怎有亂政之說?!”他緩了緩,又加重了語氣,說“至於淩辱士林動搖國朝之根本則更是荒誕不經,非但你陳大人所掌之翰林院各職官司員得了皇上三宮子粒田之恩賞;便是在今日,皇上還專門召見本輔,言及國子監並各省府學生員奉養糧米甚薄,著內閣責令戶、禮二部並兩京一十三省各地衙門,自今年夏賦征收入庫之後,給太學府學生員月增糧米一鬥、錢一串;各地鄉學也循例減半給之,聖上撫恤士子之心可謂如天之仁,本輔真真不曉得你竟有如此之說!”
陳以勤明白,夏言講情分,自己才能倚老賣老;拿出輔的身份,自己也就是一個小九卿而已,而且是一個差不多可以算是耍龍尾的小九卿,不禁垂頭喪氣地說不出話來。
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年間遷都北京之後,欽定了政府架構和百官職分權力,中央政府共分九大衙門,九小衙門。九大衙門是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和都察院、通政司和大理寺;九小衙門依次是詹事府、太常寺、太仆寺、光祿寺、鴻臚寺、翰林院、國子監、尚寶司和苑馬寺。這九大九小衙門的掌印堂官,俗稱為大小九卿。而內閣輔,自明孝宗弘治時代起,就在事實上代表皇帝,通過這十八個衙門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任何輔上任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治理整頓這十八個衙門,物色更換大小九卿。官場有四句順口溜絕妙地道出了他們之間的微妙關係“大九卿有大九九,小九卿有小九九,十八衙門朝南開,堂官跟著輔走。”在這樣的官場潛規則下,翰林院掌院學士要想跟內閣輔抗衡,那簡直無異於以卵擊石,自取其辱。
見陳以勤被自己震住,夏言恢複了平和的語氣“陳大人,如今國朝財政吃緊,全國官員缺祿米,軍卒缺糧餉,各省府州縣更缺應急備荒之糧儲,這是內閣的過錯,是我這輔的過錯,也是連同你陳大人再內六部九卿堂官及兩京一十三省各級官吏的過錯,卻絕非君父的過錯。若是6樹德及翰林院其他詞臣士子甚或你陳大人不滿,我向諸位,向天下的官紳士子認過。”
陳以勤怔怔地看著他,還是不說話。
“陳大人!”夏言語氣越懇切了“皇上在早朝之時說的好啊!‘母誕一子,必哺育使之活;天生一人,必給食使之活。此天道之存焉,亦人道之存焉。豈有一二人奪百人千人萬人之田地使之饑寒而天道不淪人道不喪者!天道淪、人道喪,則大亂之源起。民失其田,國必失其民,國失其民則未見有不大亂而尚能存焉!是故失田則無民,無民則亡國!’如此鞭辟入裡,比之四書五經聖賢之言也不遑多讓,有這等親民愛民的聖主明君,是你我臣子的福分啊!皇上如今為緩解國朝財政之難局,要我士子依民田之半征取賦稅,對宗室勳貴子粒添也征其五成收為國用,已是將我等士子視為宗室勳貴,這莫非不能體現君父禮尊士林之心麼?聖人雲,君子好義,小人好利,我等士子既為臣子,又為國朝之根基,當上解君父之憂,下舒萬民之困,為了我大明江山之永固,更為了我大明中興之偉業,繳納些許賦稅又算得了什麼?”
陳以勤沉默了半天,才冒出了一句話“夏閣老,你我近三十年的交情,老夫今天就豁出老臉問你一句話,還請你以誠答之。”
夏言目光殷殷地看著胡子花白的陳以勤,說“陳大人請講。”
“你方才與老夫說的那些,可是真心話麼?”
夏言心裡叫一聲苦,這個老學究真是讀書讀到死了,竟然問出這種話,讓人怎麼回答他!
其實方才所說的任何一句話,在一天甚或半天之前,夏言都說不出來,非但如此,抱著與那個翰林院編修6樹德一樣目的,不惜冒著批龍鱗的風險勸諫皇上的奏本,都在他的心裡不曉得打了多少遍腹稿。待罪官場幾十年,早已將名位看淡如過眼煙雲,如今身為輔,已是位極人臣,唯一想做的該做的,便是把自己多年讀書修史學到的滿腹經綸用以匡時濟世報效家國報效皇上,以前自己堅持以正道事君,屢屢因諫言獲罪,蒙赦還朝之後,見皇上勵精圖治,可是天心難測,皇上竟然如此激進,銳意變法,厲行新政,一下子就將自己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讓他真不知道如何是好……
見他一時答不上來,陳以勤說“是下官唐突了,對不住夏閣老。”他歎了口氣“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明君在位,悍臣滿朝,我大明也隻你夏閣老最難啊!”
這句動感情的體諒話一下子擊中了夏言的軟肋,縱是幾十年的內斂養氣功夫再也不管用了,他的眼淚都快流了出來“若說難,時下卻還不算最難,待明日……明日你就曉得了……”
“你夏閣老剛毅正直,深得士林景仰,下官也信你不是一意逢迎君上之人,”陳以勤說“既然如此,下官就謹遵閣老吩咐,約束翰林院屬官安心讀書,不要逞書生意氣,妄議國政,給朝廷給閣老添麻煩了……唉!下官告退。”
送陳以勤出門之時,“陳大人,在下記得貴門生6樹德在國朝理學後進之中頗有清名人望,待忙完這段時日,在下當責吏部尋個知府的缺,讓他好生曆練一番,日後為朝廷所大用。”
翰林院編修隻是六品,知府卻是四、五品,夏言如此之說就是要給陳以勤和6樹德以補償了,這層關節陳以勤怎能看不破?卻不見他喜形於色,反而又歎了一口氣,說“唉!夏閣老好意下官心領了,隻是下官那門生迂直不識大體,恐不堪其用啊……”
“陳大人這話說的又不對了,你我都是翰林出身,也該當曉得在翰林院讀書修史儲才養望本就是為了施展,駟馬風塵、經營八表,方不負聖人教誨、君父重托……”夏言說“舉薦賢士,乃內閣之責,小人氣長,君子也不能氣消啊!”
陳以勤站住了,盯著夏言問“夏閣老此話怎講?”
夏言也意識到自己一意撫慰陳以勤,想借他的年齡和資曆壓服翰林院那幫書呆子,不經意間將真心話說了出來,心中懊惱,但以他輔的身份,改口是絕對不行的,也隻能說“明日早朝陳大人就曉得了。”
親自將陳以勤送出大門,夏言一直掛在臉上的笑容消失了,轉身冷冷地對管家說“馬上去羊尾巴胡同把高拱給我叫來。”
“回老爺,高大人如今在軍中任職,怕是十日倒有九日也不得回家……”
夏言怒吼一聲“蠢材!他要參加明日例朝,今日又怎能不回家?再敢羅嗦,家法不饒!”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