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老奸巨滑(二)_我欲揚明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我欲揚明 > 第二十三章 老奸巨滑(二)

第二十三章 老奸巨滑(二)(1 / 1)

我欲揚明!

見兒子皺著眉頭疑惑不解的樣子,嚴嵩便說“你爹方才提到回鄉守製,避居鈐山潛心讀書。論說尋常人守製依律三年,實不過二十七月,你爹為何在家鄉待了整整八年?”

嚴嵩生於成化十六年,於弘治十八年中進士經館選為庶吉士,正德二年散館之後被授為翰林院編修,躋身於翰林之列,時年僅28歲,可謂少年得誌,一片錦繡前程似乎已在他的麵前展現。但他於次年以祖父和母親相繼去世為由,回鄉守製,在江西分宜介溪的鈐山閒居八年,其中緣由頗耐人尋味。

嚴世蕃想了一想,說“時值先皇正德帝優遊倦政,權閹劉瑾等人擅權亂政,父親不願與之同流合汙,便退隱山野,寄情林泉。”

“說的倒也不為全錯。”嚴嵩點點頭說“為父退隱鈐山也是斯時形勢所迫。作為新科翰林,若是與閹黨抗衡,無異於螳臂擋車,自取滅亡;若是貪戀棧位,要保得身家性命便須投靠閹黨,為父所不恥為之也,此其一。其二,也因當時朝臣囿於黨爭,權閹劉瑾為陝西人氏,內閣輔焦芳祖籍河南,因此朝廷中是北人的天下,南人大多受到打擊和排擠。兼之焦芳因舊時與詹事府詹事、江西籍彭華多有罅隙,對江西人氏恨之入骨,家父隻得借丁憂之機,托辭稱病,銳意名山大川,攬勝尋幽,以詩文自娛。”他停頓了下來,問嚴世蕃“你爹跟你說這些是何用意,你可明白?”

嚴世蕃懵懵懂懂似乎明白了一點,卻又似乎不明白,在自己父親麵前也不必裝假,便說“兒子愚鈍,請父親明示。”

嚴嵩知道自己的兒子並不愚鈍,相反在政治敏銳性以及揣摩聖意的本事上遠遠出普通人,但出於父親的關愛,他還是時常諄諄教誨之,就是怕他太自作聰明,一個不留神就葬送了一生前程甚至身家性命。因此,他耐心地對兒子說“這便是為父對你說過多次的‘為官三思’了。什麼叫‘三思’?思危、思退、思變是也!為父托辭稱病,明哲保身,便是思危;隱居鈐山,遠離波詭雲諉的官場,便是思退;韜光養晦,潛心讀書養望,便是思變。自正德十一年應詔複職,重歸廟堂以來,為父仍秉持‘為官三思’之道,修身養性,從不招惹是非。隻有如此,方能在官場安身立命,以待時日。”

“當今皇上即位大寶之時雖是幼衝之年,且是旁係入繼大統,卻城府很深,是一代雄猜陰鷙之主,甫登天位便開“禮議之爭”,曠日持久,楊廷和等迎立有功的前朝輔臣或喪命,或下獄,或遭貶,皆被逐出朝廷,張熜、桂萼不過正德十六年的進士,於五六年間不經廷推公議便躋身內閣,運籌朝堂,此乃國朝絕無僅有之事,世人多側目而視,朝臣言官更連上彈章奏本,皇上一概置之不理,對其寵信一如既往,足見其乾綱獨斷之意。

“其後夏言升禮部尚書、入閣拜相更是如此,雖說擢黜之恩皆出之君上,但國朝任官自有規製,封授官職不能由皇帝一個人說了算,即便聖意已定,也須經吏部擬文報內閣票擬,經司禮監批紅後還要由吏部下官牒任命,皇帝卻不能中旨直接封授官職。憲宗曾於成化年間繞過內閣和吏部,直接頒布詔令封授‘傳奉官’,便引起了朝野一片非議,勸諫奏疏接連不斷,待憲宗駕崩之後,那些傳奉官也被儘數裁汰。若從此例,夏言與時任輔的張熜張孚敬勢同水火,即便吏部秉承上意擬文呈報,也必為內閣駁回,怎不會張熜說半個‘不’字?自夏言始,莫說是六部九卿,便是內閣學士,也皆是皇上一道中旨或任命、或斥退、或召回,等閒也無人再提起祖宗成法、朝廷律令了!”

嚴世蕃已經明白了“依爹的意思,皇上厲行一君獨治,容不得彆人說三道四。那為何不許兒子提及新政之過?這一年多來,夏言那老不死的在內閣當家,若是皇上有意廢弛新政,他便是第一個頂罪之人,恐怕就不是罷官去職這麼簡單,爹也正可除去這個心腹大患……”

嚴嵩第一次對兒子露出了失望的神情,半是遺憾半是惱怒地說“跟你說了這半天,你竟還是未能參悟半點!你怎知皇上有意要廢弛新政?”

“舉子罷考,亙古未有,皇上傷了麵子,時下又出了6樹德這等事情,自然對此前所一意推行的新政有所不滿……”

“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嚴嵩打斷了兒子的話“你莫非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為父且問你,新政是誰的主張?”

嚴世蕃不服氣地抗辯說“兒子自然曉得是皇上自個的主張,但爹也說了,皇上是一等雄猜陰鷙之主,最是多疑善變。就拿爹出閣一事來說,此前他一意玄修,旦夕也離不開道士方生,日夜在大內開壇建醮,爹恭撰的青詞一日等不得一日,時人不曉得爹的苦衷,還以‘青詞宰相’相譏,未曾想一夜之間,道士進了詔獄,至今生死不知;爹也被趕去抄那《永樂大典》,莫非他真在一振作之間便幡然醒悟,要做那唐宗宋祖般的明君聖主麼?石公公、李公公都未敢明說,但言下之意似乎宮中有事,皇上才有此劇變。縱是有事也是他自家所為,至多委過於那幾個招搖撞騙的雜毛老道也就罷了,為何遷怒於爹?爹起初也是不讚同他那般迷信方術尊崇道教的,趙文華進獻‘百華仙酒’之時,爹還婉言勸諫過他,他聽也不聽,反責怪爹不能事君惟忠,到了後來卻都成了爹的罪過,足見他也不是那等肯自認其過的人!因此,兒子認為,舉子罷考及6樹德之事出了之後,皇上便有了要改弦更轍之意,他還是會拋出人來代他受過,先是陳以勤那老東西,其後便是夏言那個老不死的,時下內閣那幫人一個也跑不了!”

聽兒子喋喋不休地說了這麼多,嚴嵩冷笑一聲“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你何時才能改了這自以為是的毛病?你道皇上會把舉子罷考及6樹德之事放在心上?莫說是死了一個6樹德,便是再死上十個八個,隻怕皇上也不會稍有動容。我大明朝什麼都缺,就是不缺官!當年大禮儀之爭的左順門事件,數百名官員跪哭請願,其中有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二人,給事中二十人,禦史三十人,各部諸司郎官近百人,聲勢不比舉子罷考小,影響更遠甚於6樹德自儘。皇上是如何處置的?四品以上一律停止俸祿,四品以下一百八十人廷杖,一次就杖死了十六人,當時皇上多大歲數?還不到弱冠之年!赫赫天威之下,自此以後再也無人敢拭其鋒芒!如今皇上當國已二十三年了,區區三千舉子罷考,小小一個五品修撰投繯,你便以為他會改弦更轍,豈不可笑!”

“那……”嚴世蕃又不明白了,問道“爹是怎麼看皇上此次格外加隆恩於6樹德?”

“帝王心術,雖鬼神不言,但總有形跡可尋。”嚴嵩說“為父方才說皇上不會把舉子罷考及6樹德之事放在心上,但並不是說皇上就會漠然至之,畢竟舉子罷考、命官自儘有傷朝廷體麵,皇上即便不怕世人非議,總要顧及千秋萬代之後,記諸史冊,後人該如何評說。也如你方才所說,出了這等事,總是要有人受過的,大概便是那陳以勤,皇上恩遇6樹德便是此意。”

“就這麼簡單?爹為何斷言皇上沒有廢弛新政之意?”

“為父好歹也曾柄國數月,總也知道國朝吏治及財政狀況,確如皇上所言,已到非改不可的境地了!”嚴嵩說“千秋萬世國柞綿長那是空話,堯舜以降,多不過八百八十年的周朝,何曾有屹立千年而不倒的朝代?大明已立國百七十年,依為父看來,再過百七十年倒也不是難事,皇上若是胸無大誌,做個中平守成之主也就罷了,但看這樣子,皇上享國二十年之後,卻要奮圖強做中興聖主,這才厲行新政以刷新吏治,廓清財政。隻是百年積弊豈能一朝儘除,皇上行事也過於操切了些……”

“那也是夏言那老不死的一意奉迎君上!他不是號稱‘豪邁有俊才,縱橫辨博,人莫能屈’麼?怎地重歸廟堂之後卻象變了個樣子似的,竟有了奸臣之相?”

嚴嵩搖搖頭“夏言可不是高儀楊慎那幫書呆子啊!國事糜爛至斯,皇上又要奮萬世之雄心,創我大明中興之偉業,任誰在內閣當家,都不能說半個‘不’字。明白了此節,無論如何他也隻能這麼去做。”

嚴世蕃還是不能完全同意父親的判斷,自顧自說道“那也不儘然。張熜張孚敬當日議禮調門比誰都高,一進內閣便低了許多,任輔之後,更是存了功成之後便想求名的心思,也開始忤逆皇上的意思了。”

“這便是他後來屢屢被皇上斥退,連個夏言都治不了的緣由!”嚴嵩說“從這幾位輔身上,你可學到了什麼?”

“孩兒愚鈍,請父親明示!”

嚴嵩一字一頓地說“他們都不是皇上所要的柄國之臣!要伺候那樣的皇上,還得你爹來!”dd


最新小说: 俗世謫仙 至尊渣男:為兄弟消費,萬倍返利 哥,塌房不是入土,乾點陽間事吧 開局被欺辱,我覺醒係統殺穿高武 彆人打網遊,我拿係統刷現實 異界共和之路 這個收容物會放凋零風暴 重生2000,滬上大佬寵上癮 趙二虎的逆襲人生 靠趕海起家,校花反過來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