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積原名徐世積,字懋功,後賜姓李。
又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去“世”字,單名積。
曹州離狐人,隋末至唐朝初年名將。
李積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翟讓領導的瓦崗軍,後隨李密降唐。
一生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
他隨太宗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後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
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他出將入相,功勳卓著被朝廷倚為乾臣。
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曆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累封英國公。
總章二年,李積去世,享年七十六歲。冊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陪葬昭陵,後配享高宗廟庭。
李積從軍近六十年,與衛國公李靖並稱。
在長期戰爭實踐中,他不僅為隋末瓦崗農民軍的發展壯大作出過重要貢獻,而且為唐朝開國和衛國拓邊事業建立了卓越功勳。
其作戰藝術頗受後人稱讚,李積兼通醫學。曾參與編纂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唐本草》,《脈經》一卷。今已佚。
隋朝末年,徐世積遷居到滑州衛南縣。
徐世積家本是富豪,史稱其家多僮仆,積栗數千鐘。
徐世積與其父徐蓋都是樂善好施之人,救濟貧苦人,不管關係親疏。
隋大業末年,十七歲的徐世積見天下已亂就近參加了翟讓的瓦崗軍。
他勸說翟讓,宋鄭兩州地近禦河商旅眾多,去那裡劫掠官私錢物非常方便,翟讓稱善。於是在運河上劫取公私財物無算。有錢就不缺人,不久兵眾大振,有徒眾一萬餘人。
此時,隋朝遣名將張須陀率兩萬多人討伐,翟讓驚恐之下企圖逃走,徐世積予以製止。
瓦崗軍采取誘敵深入,伏兵襲擊的戰術將隋軍全部殲滅,張須陀亦戰死。
當時蒲山公李密參與楊玄感反叛,兵敗逃亡。徐世積與浚儀人王伯當知道李密為天下英雄,一同勸說翟讓奉李密為主,以收買人心,擴大影響。
同年,隋朝令江都通守王世充等率軍討伐李密,徐世積使用奇計在洛水兩岸幾次大敗王世充。
當時河南,山東大水,饑民遍地。隋朝賑給不周,每天餓死數萬人,徐世積向李密進言:
“天下大亂,本是為饑,如果我們攻陷黎陽國倉大事可成矣。”李密聽計。
派徐世積帶五千人自原武渡黃河,掩襲黎陽倉的隋朝守軍,當日攻克開倉招民眾隨便領糧,十天之間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萬人。
隋煬帝楊廣被宇文化及所殺,李淵攻下長安稱帝,國號大唐。
武德二年,李積以李密的領地歸順唐朝,仍任黎陽總管。
武德三年至武德七年間,李積隨秦王李世民擊敗宋金剛,擊擒竇建德,平定王世充,大破劉黑闥及徐圓朗等人。
又與趙郡王李孝恭,嶺南道大使李靖等一同擒獲輔公祏,平定江南。
武德八年,突厥入侵並州,李積領軍抵禦。
貞觀三年,李積與李靖等率軍十餘萬分道出擊東突厥。
李靖在陰山之戰中大破東突厥頡利可汗,頡利可汗戰敗後被李積阻攔無法北逃。
李積最終俘獲東突厥部五萬餘口後回師,武德九年至貞觀十五年間李積在並州令行禁止頗為稱職。
貞觀十五年,李積於諾真水大破薛延陀軍,斬首三千餘級,俘獲五萬餘人及馬一萬五千匹。
貞觀十九年,李積奉命進攻高句麗,連破蓋牟,遼東,白岩等城並參與安市城之戰。
李積乘薛延陀內亂之機,在鬱督軍山招撫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等人又縱兵擊破薛延陀殘部,徹底滅亡薛延陀政權。
唐高宗時期乾封元年,李積任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再次出征高句麗。
次年,李積揮軍直進連取新城,南蘇,蒼岩,扶餘,辰夷等城並與契苾何力等部合圍平壤。
九月,唐軍攻克平壤,高句麗滅亡。李積每次指揮行軍作戰時都籌劃有度,臨敵應變時,舉止合乎機宜。
與人一起謀劃計策。能辨彆它的好壞,聽到彆人一點好的計謀便高興地聽從。
他所得的賞物大都分賜手下將士,作戰取得勝利的時候大多把功勞推讓給部下。
因此,人都願意為他效死力。他麾軍所到之處大都能破敵取勝。
唐玄宗李隆基時期,設武廟十哲,李積排第一。
後世民間也有許多關於李積的故事,如“隋唐演義”,【隋唐英雄傳】【說唐】等評書,李積因本名姓徐世積,在小說,評書,演義中成了牛鼻子老道徐茂公。
神機妙算,無所不能的謀士,隋唐演義中的神算子,智多星。故事也傳承了一千多年。”
天幕介紹到這,再度關閉,也好讓萬界眾生有個緩衝,有個思考的時間。
喜歡雙係統通萬界古人炸裂界古人炸裂(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