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曆深厚一點的人其實聽名字就知道,《青年報》這三個字是一般的單位能用的嗎?
這是一份機關報。
從大眾的角度上來說,一般人很少接觸這類媒體,這份刊物的影響力和傳播度似乎不值一提。
但在一些特定的群體裡麵,它的意義就非同小可了,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可以代表官方的態度。
這不是隨便花點兒錢就能買來的機會,劉簡妮聽說之後怕他沒有經驗,還特意叮囑他務必十分重視。
總之,林一完全沒有之前對校報那種大搖大擺的態度,而是拿出了十二萬分的誠意和謹慎。
他原本是打算把師姐一起喊回來,三個人共同參加這場采訪,以表現對這次機會的重視的,直到根據邀請函上的聯係方式與對方溝通之後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林一在四月底的一天再次回到了四九城,此時距離他上次從羊城回京又過去了大半個月。
他落地之後沒有去找任何人,直接打了輛車來到了約定好的采訪地點。
林一到的時間挺早所以在那裡等了一會兒,然後就見到了今天要跟他一起接受采訪的另外一個對象。
是張旭濠。
林一得知這一點的時候還在心裡自嘲想多了,果然自己和隨便外賣網眼下的牌麵根本不夠格單獨上《青年報》。
張旭濠跟他一樣非常重視今天這次采訪,穿得就端端正正一絲不苟,和上次見麵的時候大不相同。
林一打了個招呼:“我收到采訪函的時候還想著要不要把另外兩個合夥人一起帶來,後來他們告訴我原來今天是和張總一起。”
張旭濠好像是不想在這裡說悄悄話,隻是簡單回應:“說明我們這次聯手的決定非常正確。”
確實,這次活動的效果已經一再地超出林一的預期,特彆是今天的采訪隻能說是意外收獲了。
寒暄兩句過後,可能是知道他們倆已經到齊,很快有一位女記者出麵招待了他們,看上去三十上下,相貌不算出眾但有一種難得的知性氣質,與兩人分彆握手之後她自我介紹:
“我叫王珂,今天由我來對兩位進行采訪。”
因為不用上鏡所以他們都沒有化妝,林一和張旭濠分彆作了介紹之後,就算是正式開始了。
女記者王珂開口:“我就叫你們馬克和林一好了,你們兩位一個是85年,一個是94年的,都很年輕啊。”
馬克是那個家夥的英文名。
張旭濠笑著接口:“我本來也覺得自己很年輕的,但是看到他這個危機感一下子就出來了。”
王珂說道:“那我們按年齡的順序來說說好了。馬克,你今年才27歲但已經創業好幾年了吧,當時怎麼會有創業這個想法的?”
張旭濠不是第一次接受采訪,這個故事已經講得滾瓜爛熟了。
“對,那是在2008年,當時我在閔行交大念研究生,我和幾個同學,也就是我後來的創業夥伴都覺得讀研的生活並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
“我們幾個人本身的專業其實是建築節能,想要創業的時候當然首先考慮的是這個方向,但當時這個行業在國內才剛剛起步,很大程度上是靠資源而不是靠技術驅動的,我們幾個年輕人恐怕玩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