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當然不能坐以待斃。”
林一對此是早有考量的,現在把它拿了出來。
“嘟嘟打車現在不停地通過業務多元化的方式來增加運力,我們當然也可以搞業務多元化。”
“萬裡出行現在的業務線總共有三條,分彆是最傳統的出租車業務,針對高端客戶的專車業務,以及針對經濟型客戶的快車業務。”
“我們的用戶其實還是同一批,隻是根據支付能力的差異在產品上有所選擇,那麼我們擴展業務線的方向無非是向上和向下。”
“在專車之上,我們還可以專門定製豪華級彆的禮賓車服務,這類業務可能會偏向於商務客戶,總需求不會太大,但是利潤應該是可觀的。”
“另外一方麵,高端服務通常是直接代表乃至定義品牌形象的,uber的高級感一部分來自於它的美國血統,一部分來自於它是從豪華車業務起家的。”
“這項服務如果能在重大的國際場合或者是大型的商務活動上亮相,對於萬裡出行的品牌一定是有提升作用的。”
“而在快車之下,也就是直接對位於嘟嘟順風車業務的領域,我們當然也可以拿出這樣的產品線,但是不能像他們那樣不管不顧。”
劉簡妮終於有機會提醒道:“順風車的車主跟其他業務的司機是有很大不同的,按照業務邏輯上來說他們應該是兼職做順風車,順路的時候掙點油錢。”
“我們的司機準入門檻一直比嘟嘟要高,這一點以前還不太明顯,因為專職司機隻要注冊一次就可以每天拉活兒還是值得的,何況還有地推會從旁協助。”
“但是兼職的車主未必願意透露太多個人信息,畢竟國內互聯網企業的隱私安全記錄堪憂,這樣的話我們是很難吸引順風車的車主加入的。”
“另外一方麵,風險核查本身就是一種成本,對於單個司機業務貢獻更低的情況下,付出一樣的核查成本在財務上是不太明智的行為。”
這些道理林一自然知道,他並沒有被說動。
“做生意就是算賬,但不能隻算經濟賬。”
“嘟嘟把順風車的門檻放得那麼低,就是給了那些沒辦法正常跑專車快車業務的司機開了個口子,讓他們可以通過低價進入這個市場。”
林一完全理解劉簡妮的顧慮以及她作為cfo的立場,並不會因此有什麼看法,但也不打算在理念上繼續糾纏下去。
“我直接說我的建議吧,考慮到剛才簡妮提到的切實困難,我們可以在快車業務之內增設一個拚車的選項,達到向下兼容的目的。”
“也就是說,在同一趟行程中間如果有存在大致順路的需求,可以把兩單合為一單。”
“這個安排的實質也是把車上的座位打散來出售,理念跟順風車業務是一樣的,而且更加安全可控。”
“為了鼓勵司機和乘客都樂於接受拚車,我們可以在補貼政策上予以支持,比如說以綠色出行的名義給他們賦予環保積分,用於兌換折扣或者獎勵。”
在這個業務設計裡麵,拚車更加環保其實就是一個名義了,公司的實際出發點還是解決運力不足的問題。
做拚車是沒問題的,問題是這個價格一定會超過順風車。
不過劉簡妮知道這應該是林一能夠做出的最大程度妥協了,林一跟李莫言這兩個人在某些方麵都存在著同樣的固執,根本不像是成功的商人。
劉簡妮隻能樂觀地想,在目前行業普遍存在高額補貼的背景之下,但願能夠拉平跟順風車的價格差距。
不管他們在這邊怎麼規劃產品線,現在跟嘟嘟和uber的競爭首要的還是在資金上。
她不再反對之後,這事兒就算是定了下來,然後林一又補充了一條;
“還有一條值得做的產品線就是代駕,這個業務其實在市麵上已經有成功的企業,就是e代駕。”
“但是萬裡出行從打車行業過來,憑借懸殊的體量優勢,我認為應該是一個降維打擊,如果不能直接把對手碾壓過去那說明團隊太失敗了。”
“代駕的好處是用不著車了,而且收費也比較高,我想會有一些司機感興趣的,儘量從我們的庫裡去選。”
他隻說了這麼幾句就沒再往下聊了,因為更多的細節就是具體執行團隊的事情,用不著他們幾個最高管理層在這兒商量。
其他三人都沒有意見,代駕這事兒的業務規模還是比較有限的,想象空間就不大,倒不在乎掙多少錢,算是橫向的補全。
這下他們把萬裡出行的業務線重新做了梳理和拓展,當然還停留在紙麵上,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人選問題。
路選對了,成功了一半。
人選對了,才能把剩下一半走完。
“萬裡出行之前的人事架構是重一線而輕總部的,除了我們幾個之外很多崗位都隻搭建到部門一級,我們是可以吸納更多高管進來的,到這個規模很多公司已經副總裁一大堆了。”
“而除了中後台的力量之外,大量的人手都分散在其他城市和區域,通過業務線的重構有必要把總部的架構和管理職能更加充實起來。”
“出租車事業部之前一直是王雨琦在京城跟師姐一起協管的,這次讓她轉正也算是名正言順。”
“專車事業部,我屬意的是目前在鵬城的張曉川,直接把他上調到京城來負責建立更高端的產品線。”
“快車事業部現在的競爭非常激烈,需要一個能打硬仗又靠得住的人,莫青當初在羊城乾得不錯。”
“順風車事業部起步的時候應該會比較難,就讓邵宇坐這個位置。”
“代駕,讓張峋回來搞吧。”
這幾個人選其他人都沒有什麼意見,按照內部的資曆和能力數下來就應該是他們。
唯一特殊的一點是林一讓原本跟自己比較親近的邵宇丟到了順風車事業部去,這可是個苦差事。
公司裡麵總有一些勞心勞力還不太容易出成績的工作,也得有人去做。
對於領導來說,到底是“栽培”還是“發配”,關鍵在於看他事後會不會有補償或者提拔。
而對於當事人來說,隻好期待自己真的牛逼到能夠一個人力挽狂瀾吧。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