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億就12億,這筆錢不算少了,如果彆的公司能拿到這麼大的融資應該要偷笑了,如果我們再猶猶豫豫的就顯得有點矯情。”
見林一這麼說,師姐補充了一句:“按照現在平均每個月1.6億美元的支出速度,這筆錢大概可以用七個半月。”
林一點點頭:“七個半月,不算多但也不算少,來日方長啊。”
方針定下來之後自有劉簡妮去跟投資人落實這12億美元,不過在那之前她又問道:
“這筆融資到賬之後,我們是否需要大張旗鼓地宣傳?”
這個問題倒沒有那麼難考慮了,林一很容易決定:“可以宣傳,但用不著大張旗鼓。”
“我們上一輪融資的時候就沒有怎麼宣傳,隻是簡單地放出了消息,當時媒體的反應非常熱烈。”
“當然這次估計不會有那樣的效果,因為uber這樣10億美元10億美元地融,顯然大家對於數字的承受能力已經提高了很多。”
這其實是一個有趣的現象,12億美元毫無疑問是一筆大錢,要知道獨角獸的標準也才10億美元,而且是估值。
隻不過大家見多了之後,默認在打車行業要適用另外的標準。
林一沒時間去研究這種心理狀態了,他隻要知道自己在眼前的情況下應該怎麼做就可以了。
“如果不宣傳的話我們就露怯了,對於剛剛掏了錢的投資人也會有很不好的預感。”
“我們無非是擔心嘟嘟快嘟這一輪的融資金額在我們之上,現在如果搞得動靜太大,到時候免不了難堪。”
“我有一種很強烈的預感,這件事情是大概率會發生的,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就提前給嘟嘟讓道。”
“換一個角度來看,至少我們還有七個半月的時間來跟嘟嘟周旋,而這一次也沒必要跟他硬碰硬。”
“我們完全可以去踩uber一腳。”
“反正去年年底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光明正大地搞過一次uber和卡蘭尼克,這次再拿他開刀也是很正常的吧?”
林一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不久之後,萬裡出行向外公布完成了金額為12億美元的c輪融資,投後估值達到了80億美元。
這個消息果然再次吸引了媒體的關注,林一也毫不避諱地接受了采訪。
“你怎麼評價萬裡出行的這一輪融資,算是成功嗎?”
“當然,我覺得最成功的地方就在於,給我們的科技狂人卡蘭尼克先生好好地上了一課。”
記者大概沒想到他會突然扯到卡蘭尼克身上去,連忙感興趣地追問道:“這跟uber有什麼關係呢,難道說這一輪融資裡麵你們有什麼故事嗎?”
林一慷慨陳詞:“故事就是,在幾個月之前,卡蘭尼克先生大言不慚地說要拿10億美元砸開這個市場,一副財大氣粗的樣子。”
“萬裡出行這一輪融資沒有彆的意思,就是想清清楚楚地告訴卡蘭尼克先生,至少在打車市場上。”
“10億美元?啥也不是!”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