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三人對於林一表現出的悲觀態度是很驚訝的。
因為在這個時間點上,毫無疑問是萬裡出行三年以來最輝煌的時刻,也是這個行業誕生以來最高光的瞬間。
他們認為,這隻是個開始。
但聽林一的意思,似乎認為眼下已經是巔峰了。
關於行業瓶頸的問題其實他們早有探討,並不像在投資人麵前那樣信誓旦旦,胸脯拍得震天響。
不過剛剛成為行業老大,就如此行事看起來為時尚早。
“林一,對於公司下一步要實現盈利這個發展方向我是完全讚同的,也是投資人所希望的。”
“但是他們可能也希望看到,我們的業務能夠有些保護和屏障,而不是隨隨便便誰進來都能搶走一塊蛋糕。”
“為了實現盈利這個目標把那些不賺錢的枝枝蔓蔓給砍掉,雖然是必要的,但在外界看來是一種收縮戰線的信號,我們可能需要作出更多積極的表態。”obike,且不提你看好不看好,但共享單車畢竟隻是共享單車。”
“對於我們來說,沒人指望兩個輪子的能撬動四個輪子的,我們還需要更多故事來支撐萬裡出行的估值。”
“即使我們真的打算這麼做,也不能平平淡淡地告訴所有人,我們就是一家無聊的網上出租車公司。”
對於增長的執著也是一種貪婪。
吐槽歸吐槽,這個問題還是不得不重視的,林一意外地讚成道:“你說的很對,所以我們不玩兩個輪子的,我們玩四個輪子的。”
“嗯?”
這個想法林一誰都沒有說過,其他三人也是頭一次聽說。
“在我們的主營業務之外,萬裡出行的進一步發展無非是借助我們的行業影響力往上下遊方向發展。”
“在整個出行產業鏈上,最有想象空間最可能產生顛覆性結果的,當然是——新能源汽車。”
林一這話其實是不太讓人信服的。
2016年,新能源汽車早就不是個新鮮話題,股市裡題材都更新過好幾輪,但還沒有展現出引領時代、革新產業的勢頭。
那時候傳統汽車廠商依然強勢,對於方興未艾的電動車不屑一顧,全球第一的豐田還在抱著氫能源專利敝帚自珍。
在愛嘗鮮的極客當中,買輛特斯拉是件挺時髦的事情,南非出生的馬一龍憑借空叉的大火箭已經名聲遠揚,但還沒到路人皆知的地步。
至於國內,新能源汽車常年跟騙補之類的醜聞聯係在一起,行業亂象一言難儘,社會上各種冷嘲熱諷。
年年都說彎道超車,可惜隻見彎道不見超車。
總之呢,林一剛才話裡話外對於網約車行業各種看不上,但提出的這個選項似乎更加不靠譜。
“造車……林一,新能源汽車當然是一個很大的風口,但是專業的汽車廠商努力了那麼多年,都沒讓這把火燒起來。”
“製造業、重資產、高投入、長周期,這些東西都是投資人最討厭的元素,一眼就否決了。”
“退一步說,就算不提這個行業的前景什麼時候能夠兌現的問題,就我們這樣兩手空空的,連個會修車的都沒有彆說造車了,幾乎是從零開始。”
“造車可不是互聯網,一台電腦兩台服務器,一個懂編程的碼農就能開張的。”
“據我所知,即使是拿零件組裝出一台能開上路的車,也需要一個龐大的工程師團隊,和大量的經費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