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林一對這種昂貴的玩具興趣不大,何況他都不會開車。
不過吃這套的還是大有人在,這些大佬的背書,對於這個新品牌早期迅速打開知名度功不可沒。
林一知道李冰和他的未來,最大的成就是首次把國產品牌成功打入了豪華車市場。
不是一輛兩輛,而是持續不停地出貨。
就算電動車是取巧,至少讓消費者覺得國產車可以值這個價。
單論銷量它並沒有和其他新勢力玩家拉開差距,不過未來的品牌建設和營銷方式都有獨到之處。
林一並沒有因此動心。
“李總,我覺得你是做實事的,我並不懷疑你的誠信和成績,但是假手於人總比不上親力親為,實際上我還想自己試一試。”
李冰沒覺得意外,林一這個年紀,就已經擁有萬裡出行這樣的產業,心裡要是沒有幾分傲氣才叫奇怪。
“林一,我剛才介紹的隻是一個方麵,其實我還有一些彆的信息可以給到你。”
“未來從成立到拿出這一款電動超跑,總共花了兩年時間,我們做過三輪融資,總金額超過6億美元。”
“我知道萬裡出行現在賬上資金非常充裕,6億美元根本算不了什麼。”
“但造車是個苦差事,它就是實打實地需要投入,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精耕細作。”
“如果電動車的門檻那麼低,那我就不會頂著豐田那些望而生畏的傳統巨頭,去搞什麼新能源了。”
“它跟網約車這種線上的玩法不一樣,不是撒出去上百億美元,就能三年砸出一片新天地的。”
“如果你從零開始,而且一切順利的話,三年你的車也才剛剛上路。”
“我說這個話並不是威脅,也不是看不起你的能力,就是單純地提醒,對你來說這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
“就算你自己有足夠的耐心和誠意,但是你的投資人會不會允許,以及對萬裡出行有什麼幫助,都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李冰說的不無道理。
既然他提到了投資人,林一也給了他一個提醒。
“萬裡出行的董事會裡麵,有一位是a廠的蔡重信。”
這下李冰秒懂了,原來林一顧忌的是a廠跟鵝廠之間相互不對付的關係,這事兒也不是他能解決的。
話題談到這裡算是碰到了死結,李冰很快就離開了,隻是留言說如果林一改變了主意,隨時可以去找他。
送走李冰之後,林一把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合夥人們。
師姐一眼就看出:“你拒絕他除了a廠之外,應該還有彆的理由吧?”
萬裡出行當然要跟大股東處理好關係,但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也不必為了馬傑克束手束腳。
林一這個時候是可以知無不言的:“未來的產品規劃是奔著特斯拉去的,從高往低鋪,逼格是拉滿的。”
“他的車或許是好車,但打一開始就隻打算服務一部分人。”
“我說造網約車,並不是為了顯得我們o,實際上結實耐用而且便宜好開的車才是更大的市場,不管它是普普通通的家用車,還是用來做網約車。”
“我們不缺一輛能賣上千萬的車,缺的是能在全世界賣出上千萬輛的那種車。”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