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王大爺倒也敞亮。
一聽說他們提到琉璃廠,就立馬知道他們想要問些什麼。
那倒也難怪,當初他們師兄弟倆人在“文古齋”就是籍籍無名的小學徒而已。
誰能記得他們呀?
無非就是當年參與了那件事,所以才會在幾十年後被人“惦記”起當年琉璃廠的小福子。
幾人寒暄了幾句之後,王大爺就徹底打開了話匣子。
“往前數數可就是好幾十年呐,當初,我跟海子我們倆被送到‘文古齋’學徒。
那時候,咱們華夏大地才剛消停下來不久。
我們倆本以為能在京城裡學到點真本事,幾年學徒出來自己也能乾點正經營生。
當時我們的‘文古齋’在琉璃廠可還是有一號的,雖然名聲在外,可掌櫃的手上確實有活兒,你爺爺應該跟你們說起過吧?
隻要是文古齋出來的東西,你就當老的瞧,一般人根本看不出問題,想要挑出毛病,那也得是,在古玩行當裡,摸爬滾打有些年頭的掌櫃的才有的眼力。”
說起當年的往事,這位王大爺眼睛裡泛著亮光。
從他的話中不難判斷,他對當年“文古齋”的這種“造假”行為反倒是挺驕傲的。
這也難怪。
古玩行裡,講究“對麵拿賊”,有問題你就當麵說。
這東西我從你這接過來,看完覺得沒毛病,拉拉手,劃劃價啊,談妥了交錢,買定離手。
打這開始,這東西無論新的老的,殘了破了,都跟賣主沒關係了。
你撿著漏兒,算你撈上的,悶聲發大財;
你打了眼,就給自己倆嘴巴子,就當買了個教訓。
整個琉璃廠都知道“文古齋”是新的老的摻和著賣,就看你自己的眼力了。
頗有點願者上鉤的意思。
“後來據我們掌櫃的說,之所以‘龍門石壁案’被翻出來,是因為有人在他這買了東西,結果回去打眼了,自己麵子上過不去,就把當年這件事給揪了出來。”
聽他主動提出“龍門盜寶案”,林逸趕緊接著他的話遞了一句:
“聽我家先生講,當年嶽掌櫃給老美送過去的,是兩件做舊的東西?”
王大爺沉默了半晌沒有開口,最後長出一口氣。
“唉,這事要看怎麼論。
當年,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全國上下哪哪都在打仗,豫省那邊是‘玉帥’的地盤,他的大本營就在洛京,那又能怎麼樣呢?
龍門石窟還不是被挖的千瘡百孔?當時不光有老美,還有小鬼子,老毛子,都來湊熱鬨。
你們也聽說過那句老話吧“盛世買古董,亂世買黃金”。
那個時候怎麼著它也算不上盛世吧?
琉璃廠多少鋪麵都撐不下去,關張大吉了。
那個老美開的價錢又高,一萬四千塊現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