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方的兵馬從打開的營門中傾瀉而出,自兩天前那場斥候和騎兵進行的前哨戰之後,真正的戰鬥終於進入了倒計時的階段!
隻不過,在譚忠看來,真正的戰鬥尚未開始的時候,結果就已經注定了,譚忠甚至可以看到戰鬥的過程,以及對方那些來自關中的朝廷的禁軍的結局。
那些已經被榨乾價值、精力和體力都消耗到了極限的平民走完雙方營地之間五裡的距離需要接近一個時辰。
但是在自家養精蓄銳騎兵眼中,區區五裡根本就不值一提,出擊之後他們很快就可以追上這些炮灰。
接下來,騎兵需要做的就是通過殺戮、威逼、驅趕的方式,將這些炮灰驅趕向長纓軍的方向。
從對方最終出營的選擇來看,譚忠可以確定一點,對麵那個年輕的統帥郭戎或許會下令勸說,或許會選擇引導,或許會選擇放縱,唯獨不會下令對這些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舉起屠刀。
而不會舉起屠刀也就是意味著,他們的戰陣將被驅趕的平民直接衝散!
長纓軍的騎兵很厲害,長纓軍的重步兵據說比騎兵還要厲害,但是重步兵麵對騎兵能夠發揮作用的前提是結陣!
不結陣的步卒,哪怕是陌刀兵也無力阻擋騎兵的衝陣!
譚忠可以看到,在戰陣被這些平民衝散之後,對方那些非常厲害的步卒將會成片的倒在自家騎兵的屠刀之下。
等到自家騎兵將對方出擊的精銳步卒擊潰的時候,跟在後方的步卒也應該到了,他們將接過騎兵留下的戰局繼續推進,畢竟在近距離混戰之中騎兵太脆弱了,遠遠不如身披重甲的重步兵皮糙肉厚。
對於長纓軍來說,第一波步卒一旦失敗,也就意味著對麵的他們將失去最後的機會,被驅趕的平民,潰敗的步卒,追擊、接替了騎兵的叛軍步卒將一窩蜂的衝向那散出被預留出來的營門。譚忠相信一點,退讓有些時候是會成為習慣的。
當對方第一次選擇出擊而不是放箭射殺這些充當炮灰的平民的時候是對方的第一次退讓,麵對潰散的平民沒有舉起屠刀的時候是第二次退讓,那麼譚忠也相信,對方在第三次選擇的時候同樣會選擇退讓,他們不會關閉營門……
當自家的步卒衝入對方大營的那一刻,一切就已經塵埃落定,對方將陷入萬劫不複之地,而他們所守護的李唐朝廷也將在河北和吐蕃的聯合進攻之下土崩瓦解。
當然,如果關上也沒什麼,大不了就把這幾萬失去了利用價值,而且幾乎沒有了任何反抗能力的炮灰直接驅趕到壕溝旁邊,讓他們的屍體為進攻河北軍填平進攻的道路。
至於會死多少人,會造成多少傷害,這根本就不是譚忠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切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彆說區區的幾萬百姓,為了能夠獲得勝利,就算把整個河南道的人殺光,譚忠也不會有任何的猶豫。
畢竟,譚忠不是郭戎這種還沒有明白這些道理的年輕人,經過了無數歲月,無數戰事,無數陰謀的洗禮之後,譚忠的心早已經如同寒冰一樣冰冷。
隨著譚忠命令的傳遞到位,從五個營地出發的總計超過七萬的叛軍分為三個方向,大踏步向著長纓軍營地進發。
由於北側臨近白溝,加之長纓軍修築的營地是東西長,南北窄介於梯形和矩形之間的不規則圖形,使得東西兩側不適合展開過多的兵馬,所以,盧龍軍在東西兩側大營都是輔助方向。
饒是輔助方向,每一側都是是兩三千人的盧龍軍騎兵配合上,萬人左右的盧龍軍步卒,驅趕著近萬人作為炮灰存在的平民,向長纓軍的營地推進。
相比較受到地形和環境限製的東、西兩側,寬闊、平坦、視野開口的正南方才是譚忠計劃中的主攻方向。
在這整整一個方向上,譚忠投入了超過三千騎兵,四萬步卒在內接近四萬五千人,外加接近兩萬人的被裹挾百姓。
隻不過,在這一路主攻方向上,譚忠卻玩了一個小伎倆。
除卻為了打開通路,最精銳的三千騎兵之外,頂在最前麵的兩萬步卒並不是盧龍軍,而是從一開始被派遣尾隨譚忠而來的成德軍和魏博軍。
對於譚忠的這個安排,成德軍和魏博軍帶隊的軍將也是無可奈何。
譚忠是在汴州城下三軍大佬指定的主將,如何進行安排是他主將的權力!
眼前,譚忠隻是把他們安排在了前軍的位置,而他們的前麵其實還有盧龍軍自己的騎兵,任誰也無法說譚忠把他們當成了炮灰,頂多算是吞狼驅虎,讓他們拿自己的命,為他譚忠試探長纓軍的實際狀況罷了。
畢竟這裡是戰場,違抗軍令的後果隻有一個,殺無赦。
當然,他們會接下譚忠的這個命令,也是有自己的小伎倆的。
在絕大多數時候先登和先鋒,往往是危險度和傷亡率最高的部分。
雖然危險高,風險大,但是如果戰鬥取得了勝利,那麼在核算戰功的時候先登和先鋒,所獲得的功勳和獎勵也是最高的。
譚忠雖然把他們放在風險最高的地方,但是並沒有對他們隱瞞布置。
成德軍和魏博軍的統兵將領也都是軍中宿將,對戰場和戰局也會有自己的判斷。
就眼前的局麵,如果讓他們來防守,那麼他們肯定老老實實的縮在堅固令人發指的軍營之內,憑借堅固的防禦工事,將所有的來犯之敵,拒之門外。
而現在,對方在長纓軍中的那些傻子,竟然和譚忠所說的一樣,直接打開了營門,在他們眼中無異於主動送死。
從這一點,他們清楚的知道譚忠這老狐狸明顯把包括他們在內所有想法算計到了骨子裡。
既然對方長纓軍老老實實按照譚忠指定的方式送死,那麼他們也按照譚忠的安排冒險一下又有何妨?
然而,這裡是戰場,戰場上的東西大家都懂,更彆說已經完整推算出譚忠計劃的郭戎。
隻不過,郭戎並不打算老老實實的按照譚忠為自己規劃的路線進行,因為在郭戎的眼中,對待那些被裹挾平民的方式不止有殺和放兩種。
隨著郭戎的命令,長纓軍的營門被打開,一隊隊披著重甲的步卒從營門中衝出。
然而,和平時在戰場上的做法不同,離開大營之後,這些身披重甲的長纓軍中的精銳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展開陣型。
相反,他們非常常規的排成了和閱兵分列式或者行軍隊列類似的八人一橫排的縱隊。
然後,以縱隊的形式,快速向前推進。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