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龍機場西北的冰原上。
白誌成站在那裡,眺望著遠處無儘的冰原。
風呼嘯著,帶著刺骨的寒意,這是隻有南極才有的風。狂風仿佛要將他整個人吞噬。他的手指緊緊握住滑雪風箏的操縱杆,指節因用力而微微發白。風箏在他頭頂上方展開,像一隻巨大的白色翅膀,隨著風的節奏輕輕擺動。他的心跳得很快,仿佛要從胸腔裡跳出來。他知道,這一刻終於來了。
一年多的準備,無數個日夜的汗水與堅持,終於要在這片冰原上得到驗證。他低頭看了看腳下的滑雪板。這些裝備是他唯一的依靠,也是他能否成功穿越南極的關鍵。
風突然變得猛烈起來,滑雪風箏在風中劇烈抖動,仿佛要掙脫他的控製。白誌成深吸一口氣,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他的身體微微前傾,雙腳穩穩地踩在滑雪板上,雙手緊緊握住操縱杆,調整著風箏的角度。
風的力量通過風箏傳遞到他的身體,帶動著他向前滑行。冰原在他的腳下飛速後退,耳邊隻剩下風的呼嘯聲和滑雪板與冰麵摩擦的沙沙聲。
“對,這是這樣,這比車快多了……”
白誌成興奮的叫嚷著的時候,在應龍穹頂的試驗室內,陳方凱正坐在一張堆滿文件的桌子前,眉頭緊鎖。他的手指在鍵盤上飛快地敲擊著,電腦屏幕上顯示著“生態圈1號”的試驗數據。數據密密麻麻。他的目光在屏幕上掃過,試圖從中找出一些有用的信息。
“生態圈1號”是應龍穹頂最重要的實驗項目之一,旨在模擬一個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態係統,為未來的月球基地做準備,而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星際移民。
不過,“生態圈一號”隻是模擬大環境,真正的試驗是在“月球2000”試驗室裡進行的,那裡麵積更小,也更封閉,其完全模擬月球的環境。,
然而,最近的數據顯示,係統內部的氧氣含量出現了異常的波動。
“一號試驗室的氧氣在減少。”
陳方凱知道,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及時解決,整個實驗可能會麵臨失敗的風險。
“查清楚是怎麼回事了嗎?”
“經過分析,我們認為是之前設置的用於支持植物生長的微生物導致的,經過初步調查發現這些微生物消耗了超出預期的氧氣,
而且建築物基部的混凝土在硬化過程中吸收了微生物排出的大部分二氧化碳,從而讓整個環境中的氧氣徐徐減少。”
一旁的程誌遠博士回答道:
“現在,我們正針對上述種種問題進行研究,需要進一步的改善工程,首先需要清除微生物,用塗料封閉了所有的混凝土表麵來防止其吸收二氧化碳。”
聽著程誌遠的解釋,陳方凱一邊看著電子計算機上的數據,一邊思索著。
人們對到混凝土的各種東西的認識都很天真,生物圈一號的設計步子邁得太大,為了進行這個試驗,他們在冰原上建立了這座城市,試圖將它與地球隔絕了。
這裡的環境在模擬太空,甚至所有的土壤都模擬月球,可是結果呢?
“我們不應該用地球去模擬月球。”
陳方凱說道:
“就像混凝土,在月球上是沒有它的,所以,要用環氧樹脂給它塗上,還有微生物支持植物生長,任何生物都需要消耗氧氣,在太空中,每一個氧分子都是極其寶貴的,所以,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說著這些建議的時候,陳方凱感到一陣疲憊襲來。實驗的壓力讓他幾乎喘不過氣來,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停下。他翻開桌上的報告,仔細閱讀著每一行數據,試圖找出問題的根源。
“是的,博士,我們對於植物在太空中的生長,還沒有任何認知,這一點很困難,這個問題不解決,想要模擬太空環境是非常困難的。”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
陳方凱喃喃自語著。
“需要在近地軌道先建立一個空間試驗室!”
“近地軌道、空間試驗室?”
程誌遠驚訝的看著陳方凱,問道:
“這,這可行嗎?”
“應該可行,我們都能把人送到月球上,空間站怎麼建不了呢?”
陳方凱想了一下,迅速拿起桌上電話,應龍與本土的通信都是由通信衛星保證的,撥通了袁家騮的號碼。
……
放下電話,袁家騮的眉頭緊鎖,手指無意識地在桌麵上輕輕敲擊。電話那頭陳方凱的聲音還在他腦海中回蕩,尤其是那句“在建立月球基地之前,應該首先建立近地軌道空間站”。
他站起身,走到窗邊,目光穿過玻璃,望向遠處灰蒙蒙的天空。
近地軌道空間站——這個構想並不新鮮,在過去的幾年中,蘇聯,美國以及歐洲的科學家都提出過類似的構想。但在當前月球第一的形勢下,繞地空間站就被人為的忽視了。
畢竟蘇聯和美國以及sEA都把目光投向了月球,月球才是競爭的最前沿,在這種情況下,沒有誰會在乎繞地空間站。
他轉身走向辦公室的另一側,拿起桌上的內線電話,撥通了錢複康的號碼。電話那頭很快傳來錢複康沉穩的聲音:
“老袁,有事?”
“老錢,你來我辦公室一趟,有件事得和你商量。”
袁家騮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