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眼鏡也感慨的很。
彆說前線這小小的班副,就連誌司都察覺部隊在鳥槍換炮後不會打仗了。
過去大膽的穿插包圍是我軍殺手鐧,近戰夜戰運動戰是克敵製勝的法寶。美軍總是想不通,一支輕步兵哪來的膽子朝自己縱深跑?
可現在誌願軍裝備多了,機動性反而差了,沒辦法靠鐵腳板在山野亂竄,反而開始惜命在山野跟敵人打陣地戰。
美國人倒是很樂意乾這種事。
但拋掉現代化裝備又是本末倒置,所以誌司已經開始在總結經驗教訓,摸索如何在現代化條件下的戰爭。
把敵人的壓力當動力,美軍這塊磨刀石將磨出天下無敵的利刃。
“誌司的想法很簡單,還是要動起來,哪怕在朝鮮的山野也要動起來。全體指戰員不能有靠火力打仗的想法,要在運動中撕開敵人的防線。”
趙眼鏡的話讓施密特眼睛一亮,“你們想在山地打閃電戰?”
‘閃電戰’這個詞倒是帶勁。
“嗬嗬,山地肯定沒法和平原比。但用自行火炮撕開敵人防線,用輕型裝甲戰車發動突擊,發揮步兵師在山地的機動優勢,切入敵後進行分割包圍。”
趙眼鏡笑嘻嘻做了個手刃切肉的動作,“過去我們裝備差,光有想法卻砸不開敵人防線。現在集中火力到一處是有可能辦到的。
誰規定了,中國人就不能給美國人來個閃電戰呢?我們偏不服,就要來試試。”
施密特聽著有種眼界大開的領悟,雖然沒有認真進行參謀圖紙作業。但他目前所見,誌願軍得到裝備強化後確實在進行調整。
特彆是各種口徑的自行火炮裝備部隊後,確實可以在運動中為前線強有力的炮火支援。
美國人空有火力,卻不願把兵力分散到山嶺中去。將看似高峻的山嶺拱手讓給更能吃苦的誌願軍。
前者真是是火力平推成習慣了,離開車輛都不願意動。讓他們爬山比要他們命還難。
若是過去,施密特肯定覺著跟美軍搞閃電戰過於妄想,這可是德軍都功虧一簣的事,中國人可以做到?
可看了誌願軍在山野間越來越嫻熟的戰鬥方式,施密特覺著這事有搞頭。中國人把輕裝部隊玩的太厲害了。
“你們打算什麼時候搞?”施密特覺著這至少是戰役級的軍事行動,不是幾個師幾個軍的小打小鬨。
“還缺自行火炮,得再多幾個大口徑自行炮兵營才行。”趙眼鏡苦笑道“還得備足炮彈,至少能連續戰鬥半個月。”
“半個月?”
施密特在歐洲打了好幾年的大戰,見多了血腥殘酷的戰鬥。他猛一搖頭,“真想打大戰,至少得準備維持半年攻勢的後勤物資。我們在莫斯科為這個吃過大虧。”
此刻,在朝鮮平安北道的大榆洞,誌司轉移到此地。
這是離前沿部隊不過幾十公裡的小鎮。小鎮周邊的山上有一處礦場,礦洞外有幾處獨立的房屋和工具棚。深邃的礦洞成了誌司的天然掩體。
彭總開會,拉上誌司各部指揮官討論當前戰局。誌司情報處的江處長抓著細細木棍,指著沙盤進行講解。
“朝鮮山多,道路崎嶇,橋梁負載有限,哪怕是較為平坦的西麵也不適合重裝甲部隊發起進攻。
根據前線部隊反應,四十幾噸的‘黑豹’坦克派不上用場。這一點對敵人如此,對我們更如此。
此外遠射程的重型加農炮在山地也難以施展,但部隊普遍對車載的120毫米和82毫米迫擊炮表示讚揚。
我們用美軍3半履帶裝甲車加裝蘇聯38迫擊炮,全車重量不到十噸,近六公裡射程在山區是完全夠用的。
但部隊也反應3迫擊炮車沒有裝甲,麵對敵人炮火生存能力差,後續改裝希望能給與加強。
情報處在前線調研,得出的結論是儘可能把炮裝到車上。裝甲防護適當即可,但炮一定要夠狠,能打穿對麵敵人的坦克。
另外最好能普遍安裝夜視設備。”
彭總等人聽完,彼此低聲議論一番。
一名帶著厚眼鏡的‘漢斯’副參謀長忽然提高音量,借翻譯之口喊了句
“我建議從民主德國弄幾條改裝生產線,招募幾千名德國技工到東北設廠,就地改裝一批前線急需的自行火炮。
其實火炮自行化好解決,難解決是油料。當年德國要是能有充足的高標號燃油,第三帝國是根本不會失敗的。”
翻譯隻轉述了前半句,後半句壓根不敢說。
油料啊,還真是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