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行者!
對於一些細心的人,在調查之後,還是聯想到了一些東西。
因為許多報紙披露了張斯家人的信息,其中單雲清占了大部分,偶爾也提到了張倩依兩人。
對於更遠一段時間的那場爭論,許多武俠小說還清楚地記得,提到張若虛的時候,曾牽扯到了張倩依。
以對張倩依的親密程度而言,張若虛和張斯似乎存在著某種相似性,那麼,這兩人是否存在著什麼關係呢?
當然,很少人會猜到這二者原是一個人。
因為報紙宣傳的緣故,張若虛被人的定位大概是一個四十左右的中年人,儘管他本人從未承認過,可讀者的潛意識非常強大,根本未曾將他與一個高中生聯係在一起。
此外,這次意外走紅的,無疑是桃源中學的“三劍客”了。
張相文與謝敏振完全沒有料到這種事,許多人對馮濤的隨口一提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而張相文與謝敏振的原身份也對這種興趣起到了催化作用。
“三劍客”的組合本身確實也吸引人,一個少年才子,一個業界泰鬥,一個原大學教授,這種強勢組合,在一個小小的中學中出現,想不引人注意都不行。
同時,也使得桃源中學出儘了風頭,給普通觀眾的一個模糊感覺就是,這個學校藏龍臥虎。
當然,對這個組合的關注,大家還是比較善意的。
在對張斯的宣傳中,這一事實,無疑成為了使人驚奇與讚賞的佳話,張相文與謝敏振給人的總體印象,也成了年老而活潑,才高而坦蕩的形象,同時,還帶著點讀書人的怪異。
這場小有規模的議論,算是替張斯正明了,此後再也沒人提及他的演講是節目組作假這種話。
至於學術界的討論,比娛樂界來的遲些。
不知是否因為張斯年少的緣故,他遭遇到的抨擊比易中天少的多,大部分人還是從欣賞的角度來看待他的。
也有嚴厲些的文章,比如這篇
“現在大家對《品三國》一片叫好,我並不反對。
單從普通觀眾的角度來看,這個節目確實已經夠‘高品味’了。但從學術角度來講,其中還是有許多問題的。
首先說一下內行與外行的問題,張斯同學如此還是個高中生,所學所知,其實全憑自己理解得來。
通過這種‘野狐禪’修煉出來的‘野翰林’,如果說是內行,就實在有點令人發噱了。
對於許多觀眾稱其為‘專家’,我還能理解,因為大家並不了解其中的細枝末節。
對於許多專業人士,還一味激賞,我就很難理解了。
學術問題是個很內行的事,外行不是不能講,但外行講內行的話,往往會出現許多錯漏。
《品三國》的問題主要在於,使得學術庸俗化,娛樂化,甚而是娼寮化了。
學術本身是很嚴肅,也崇高的。
張斯同學卻使得這些統統不見了,許多人對他的語言很讚賞,說是通俗易懂,幽默風趣,這也正是我要批評的地方。
學術有學術的語言,這是它自身品格的一種體現。
《品三國》中,完全看不出這種高雅的語言,而是在扯家常。
這是沒有責任心的一種表現,為了獲得觀眾的喜愛,竟將一些史實拆開打碎,用現代語言重新包裝,而不顧曆史本身。
這種用學術來獲得經濟利益的手段,完全是娼寮化的……”
————大學某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