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行者!
在這許多紛爭之後,出現了一篇長文,得到了很多觀眾的讚同
“首先,給大家說一個不則笑話的笑話
甲雍正和乾隆都是誰的兒子?
乙…………
甲你連這個都不知道?雍正是康熙的兒子,乾隆是雍正的兒子啊!
乙不,他們都是編劇和導演的兒子。
許多人看了感覺好笑,但在好笑之餘,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多問一句
為什麼史學被糟蹋成這個樣子?
原因很複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史學知識的普及程度不夠。
曆史上真實的武則天、康熙、乾隆等等,‘長在深閨人未識’,就讓那些胡編亂造者鑽了空子。這就給史學家和史學工作者提出一個要求,必須加快史學知識普及的步伐。
有人試著去做了,但遇到了很大的挫折。
因為學術,從來都被認為是嚴肅的,崇高的,高深的,隻是少數專家學者的禁臠,芸芸眾生是不能靠近,不能染指的。
近現代以來,提倡學術大眾化的聲浪此起彼伏,但時至今日,學術仍然未能很好地從象牙之塔走上十字街頭。
拿曆史學來說,大眾化沒什麼顯著發展,卻被影視界糟蹋的不成樣子,人們從電視熒幕上接受了許多‘戲說’式的所謂‘曆史劇’,它們嚴重地違背了史實,把曆史知識完全搞亂。
在熒幕上出現的武則天、唐明皇、雍正、慈禧,反複被改編,版本眾多的康熙、乾隆二帝,都遠不是他們的曆史本來麵目,隻是編劇和導演主觀意誌的形象化。
可近來,我看到了一個明顯的進步,也看到了改變現狀的可能。
自《百家講壇》開播以來,我每期都有看,深深為這種新穎的形式所打動,同時,也對主講人張斯同學很感佩服。
有人用‘內行’與‘外行’的話來批評他,說‘外行’不應該插手‘內行’的事。
我很不理解這種說法,學術是一個開放的體係,不能把某一學科視為禁臠而不許彆人染指。不看出看身水平,不論門派比武功;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這才是正確地態度。
以專業的眼光來看,張斯的《品三國》確實有些問題,但都是些小瑕疵,主題上還是很符合史實的。
至於很多細枝末節,連史學家都爭論不清,為什麼要去苛責一個高中生?
難道這樣做,感覺很有麵子麼?
並且,人家有錯,提出來好了,有什麼好指責的,學問就是在互相發明間增長的。
史學界這一畝三分地不是禁區,應該歡迎任何人來玩,不管你娛樂化也好,商業化也好,借鑒於評書、相聲的手法也好,凡是有利於普及曆史知識的做法,都應該受到歡迎。
隻要注意,不要把科學的曆史觀搞錯,不要把曆史知識搞錯,不要把古文翻譯擰了,也要注意邏輯上不要欠通。
張斯是完全能達到這些標準的,他為什麼不能來玩?
有人感覺他年齡太小,可是,這種事向來‘達者為先’,可不是論資曆,排輩分的事,那套官場上的齷齪伎倆,還是少出現點好。
我總結了一下,大家對他的批評主要集中在三點不嚴肅,娛樂化,商業化。
關於嚴肅。學術誠然是嚴肅的東西,但我們說它嚴肅,甚至可以說它神聖,是說我們研究它的時候,要有嚴肅的、嚴謹的、認真的、一絲不苟的精神。
但一旦產生了成果,除了要用專業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寫成具有學術價值的論文或專著公諸同行、同好之外,還應該用通俗的形式,把它向廣大群眾、芸芸眾生進行傳播,否則你的成果,就不能產生社會效應,就不能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和思想水平。
從這個方麵來講,張斯走在了大家前頭,姑且不論學問高深,有一點很明白,大部分學者是產生不了什麼社會效應的。
由於個人的去向和條件不同,你可以不搞普及工作,而選擇坐在象牙之塔研究。
這是一種分工,總有要去做的。
但你不能反對彆人以通俗的方式傳播學術成果,不能認為那麼乾就是‘不學術’的,就是破壞了學術的尊嚴,破壞了學術的崇高神聖。
你歌你的陽春白雪,他唱他的下裡巴人。
儘管你是美聲唱法,他是民族唱法,但你不能阻止人家趕歌會,錄影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