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行者!
詩歌的流行,沒將張斯推在眾人麵前,反而使他顯得神秘,像是籠罩了一層紗。眾人總下意識地通過詩歌來想象他,將他置在詩的場景中。
而張斯並未站在樓上看風景,更沒有騎著馬穿過街道。
但讀者並不管這些,他們的想象中,張斯不是在賞月,就是在騎馬,總是溫文爾雅,出塵飄逸。媒體更開始用“馬上的詩人”,“江南的浪子”之類的名目,來稱呼他。
當然,傳的最遠的,是“華夏第一詩人”。
儘管沒多少詩意,卻很霸氣。
當日為立交橋的事,曾已有此稱呼。而那時他隻寫過一句詩,讀者固然是喜愛的,這個稱呼他卻當不起。人們更多是在有意誇飾,以吸引彆人的目光。
如今,他的詩依然不多,一共才五首。
但這些都是將流芳百世的千古傑作,是另一個時空裡,幾位名家的核心經典,擁有無數讀者,得過無數讚揚。
加起來的分量實在太重,使得這一稱號名實相符。
這畢竟不是唐宋的時代,再見不到李白,蘇軾這樣的人物,詩詞在這兒已經是個稀罕物。再也沒有培養它們的文化,也找不到欣賞它們的觀眾。
所以,若能有一首經典的現代詩,已足夠詩人揚名天下。
張斯已經擁有無與倫比的五首,此時若有人說他不配得此稱號,反而會有人奇怪。而這次的事件給人的驚喜,已經超出了預想,誰也未曾想過,一次玩鬨性的爭論,會造就一次文化上的盛事。
這已經成為一個傳奇,將在文壇流傳好久,並為人津津樂道。
作為參與人之一的酈清,對此倒沒有什麼評價,她的到來,純粹是為了不忿。一個小心眼的女人,最容不得餘雅這樣的人。當然,她之所以能居高臨下地搗亂,與她取得的成就和自負的性格有關。
讀者表達了對她的喜愛,因為她是這個事件最大的推動力之一。
在後期,酈清確實也挺老實,一直站在張斯身後,為他呐喊,儘管張斯並不見得喜歡。至於另一位主角,餘雅女士,眾人的心情還是很複雜的。
這是一個活潑而由特立獨行的人,從她的文章中可以看出。
能在報紙上示愛,大家震驚於她的大膽,不屑於她的張狂,卻也佩服於她的勇氣。這是一個奇特的人,讀者隻能崇拜,無法模仿。
同時,這也是個可憐的人,因為她被拒絕了。
可是沒人會有同情感,卻要羨慕,因為張斯的詩不單未使她顯得狼狽,反而增添了她的光彩。或許,她的名字會與這首詩相始終,直至永遠。
大家期待她的回應,想聽一聽她的說法。
“我曾為我的文章欣喜,因為它是有新意的。作為一種創意的提法,我想,足夠增加內容的光彩。前段時間,我仍然沾沾自喜,卻被他的輝煌燦爛所吞並。”
餘雅並不害羞,第一時間便做出了反應。
一段自謙的文字,證明她並不難過,反而帶著欣喜。
“我說過,這是盤好菜,現在怕是再沒人能反駁了。事情的發展超乎我的預想,他的光芒並非我原想的那麼微淡。這是一位大詩人,不是‘小小的人’,對於這一發現,我止不住驚喜。
我從未期盼過回應,我隻表達自己的感情,其它的一切都與我無關,我更不會在乎。”
語氣中充滿了好奇,似乎對張斯的舉動,十分意外。至於末尾的自語,彰顯了她的個性,當然,你也可能是一種假撇清。
“但是,我要站出來承認,這便是給我的回應,因為我怕彆人搶走了它。
我不怕彆人笑話,至少曆史的書上會說,這首詩是寫給我的。儘管你們都看到了,可惜,與你們卻沒什麼乾係。
我不遺憾他的態度,這才是他的魅力所在,我夢中的模樣。
而那一刻,我對他的喜愛,隻比以往更強烈。
我隻遺憾自己,寫了一篇俗氣的開始,配不上這個美麗的結尾。曾想過要補一篇,日吟夜誦,卻讓我越來越灰心。說來,我隻是個小詩人,能保持一兩年的名聲,將所有的文稿凝聚,縮成一篇,怕也抵不上馬蹄下的第一個聲響。”
文章到此便結束了,找不出激烈的地方。